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并记住有关文学常识,背诵三首诗词和《荔枝图序》,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写作目的。体会诗词的意境,揣摩优美的语句言。
2、反复阅读,在读中体会诗文的情感。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品析语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语言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了解并掌握有关文学常识,理解诗文内容
3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有关文学常识,理解诗文内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新设计
1.检查背诵。
2.问题与讨论。
(1)课文哪个句子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2)你见(吃)过新鲜的荔枝吗?请你把它描述出来。
[描述之后,请大家评价]
(3)对于课文的比喻,你能体会吗?
[学生如果不能体会,请老师出示有关图形]
3.文章赏析
问题一:读完本文,你觉得它和前面的诗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篇文章说的是荔枝。荔枝和莲子,同属植物,且又可食。但和本单元前面的不一样。前面的文章,带着很强烈的抒彩,感情往往会使对象发生性质的变异。如:莲为花之君子,把自己不善植莲说成是“草菅其命”,把莲之美与女郎之美、故乡之梦相融合,等等。而这一篇,却是尽可能地不带强烈的主观感情。作者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就是让“不识者,识而不及一二三者”认识,获得知识。故本文的文风,多有客观准确地记载的特点,如:先是说,荔枝生长的地理特点(巴峡。这里我们可以批评白居易的知识有局限,只知道四川巴峡有荔枝,不知岭南闽粤亦的荔枝)。接着白居易描述荔枝的形态,文字很简洁,因为抓住了特点。
问题二:这一篇说明文,哪些方面能够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们也不难感到,白居易还追求一点文字上的节奏感,那就是对仗:
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作说明文的时候,他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在写到荔枝的果实时,文学的笔法就更加明显了: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之所以说这里有很明显的文学家笔法,除了对仗,还用了许多很贵重的事物来形容荔枝的美好。红缯、紫绡,都是贵重的絲织品;“莹白如冰雪”、“甘酸如醴酪”,都是诗化的语言。说明文追求客观的准确性,而抒情则追求主观的情感性,二者有矛盾,但白居易虽然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但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因此这里可以说达到了情智的交融。
4.“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最好的诗句应为:1、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2、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其中第3句最能展现荷的神韵。
王诗暗写颜色的是“乱入池中看不见”,既觉其荷叶之密,又说明人的衣裳与荷叶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采莲女和荷花的美是一样的,混同在一起了。其好处是留给你更多想像的空间,读者有顿悟的乐趣,发现的喜悦。诗句含蓄,有嚼头。同时也呼应了前面的“荷叶罗裙一色裁”二句(此为明写颜色)。杨诗明写颜色的就是上段第2句,其好处是画面的色彩感十分鲜明、强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按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的说法,此句就表现了色彩感的精细(别样红)、壮观(无穷碧)和绚丽(红与绿大幅度的色彩对比);而前者的暗写则体现了余文“写感性的效果”即间接描写的手法。学生更喜欢哪一种,自圆其说即可。
第二题
(从原文的特别动人处、不同写法处、具体可感处综合考虑。可作画处见下文)
这是特殊的总结、比较题。一是总结比较本单元已出现的诗文特别动人的写荷之处。正因为动人你才想动笔画它,而你认为最能打动你的,你可能特别想画。二是总结比较各篇写荷的不同写法。你认为那一写法更合你的意图或更有助于你构思图画,你可能就会以它作底本。三是总结比较各篇文字“具体可感”的情况。按说越是具体可感的越好画,但也不一定,它可能越限制了你的想像,你也许会选择空灵一点的文字。当然,可能其中有某处的文字,既具体可感又内蕴丰富,留出的空白很多,便于你发挥想像。总之,构思一幅图画,实际上是上述三点比较综合的结果,其中最可能影响构图的是“具体可感”与想像的关系。此外,某篇的某一、二句不一定是最动人处,但也很动人,你又觉得好画,也完全可以以此为底本。
说说理由,不要求学生按上述几点说全,但教师指导、分析时可参考以上作点拨、归纳。下面介绍各篇可能作画的情况。
周文的“不染”“不妖”二名句至“不可亵玩”,抓住其高洁的形象是值得考虑的。二名句虽不那么具象,但结合“亭亭净植”等句,似可构思,而且此段想像的空间较大,比较不受限制。李文可目段多处都比较具体可感,较易于动笔,如荷钱出水,点缀绿波;如茎叶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可画成高低不一,次第“拔节”,越高者越袅娜多姿);如有风无风二句;如“蒂下生蓬”至“与翠叶并擎”片断。当然这几处想像空间较小,但如作为写生画或实物介绍性的图画,未尝不可。李文讲荷花只“娇姿欲滴”一句,此想像空间很大,但神韵不如周文,亦可画。李文荷香可鼻段较难把握,但利用后二句,借助间接描写(效果手法)似亦可画;周文“香远益清”同理,不过难度更大。诗词三首主要就是第一题所说的最好诗句。首先,“接天连叶”二句最好画,既具体可感又有想像空间,也有韵味。其次,“叶上初阳”数句也好画,不仅具体可感,而且更有神韵;但如要画出“一一风荷举”的极妙韵致似乎难度又超过了接天连叶二句。再次,“乱入”句由于那暗写的妙处,可能使人有作画的遐想,但难度亦大。似乎可以用“反其道而行之”,以可见衬未见的办法,以及将“乱入”过程次第展开的办法解决。即画出一部分可见的(欲入而未入者)、一部分隐约可见的(已入而未完全入者)、一部分人荷混一的全入者,而表现此佳句的妙境。此外,王诗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周诗的“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等也可构画。
第三题
(更为直观可感,更富动感,活现了莲荷最基本的形神特征,字字用得妙。)
首先,它用的是具体的词语,更为直观可感。《芙蕖》二句虽用了动词飘飖(摇)、形容词袅娜去修饰,但此二词比“一一风荷举”中所有的词都来得抽象。而“一一风荷举”全为具体之词。文学的描写能用具体之词的就尽量不用抽象之词,方能较好达到直观可感、明白如画、豁人耳目的效果,即对感官更富刺激性,更具激活力。其次,它更富动感,更具生命活力。这就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说的写动态的景的观点。“一一风荷举”是用叙述笔法,写了一个过程,而前二句是指向静景的说明句。因而“一一风荷举”更像电影镜头,更富生命的鲜活动感。再次,它是写出了事物特点的白描。它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莲荷最基本的美感特征:满眼临风而举,一片袅娜多姿。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以上二点,还只能说是具象、生动,而把它的神韵特征表现了,才能说它更为形象、传神。这也就是《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涉及的特写镜头。即在叙述的过程中展现出事物特点,没有形容词,没有修饰语,然而入木三分,简笔传神。第四,说到底是语言问题,它一字一语都用得好,用得妙。“一一”最妙,不仅表明眼光所及,株株如此,而且产生字形联想,株株耸立,而且还表明在风吹之下,荷叶次第翻动,一一张举的过程。“举”,极好,单株莲荷区别于他物的基本特征就是茎株将荷叶张举。风,极妙,有了它,“一一”才有临风玉立,次第翻举之感,“荷举”才有袅娜飘摇之态。同时,此句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学生能接近黑体字大体说到即可;能说出其中的一、二点也好;另有说法,言之成理,更好。
第四题
(总体而言,白文更为具体可感,尤其在可目、可口方面。)
两文都是说明文,总体而言,白文更为具体可感。1、可目:李文中荷钱句、“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句有动感,有特征,具体可感;莲蓬句的犹未开之花的巧妙比喻,加上与翠叶并擎的衬托,也很是具体可感。其他多数句子虽为好文字,但或非描写句或不如上述具象。然而白文,一是用了大量的比喻,一连串的人们熟悉的美妙事物集中于此,给读者的视觉感官的刺激比较强烈;二是有远比李文丰富得多的色彩感,使人眼前五彩缤纷,大为增强了可感性;三是几乎都是描写句,尤其朵、核、壳、膜、瓤六句把一串荔枝形神毕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深刻印象。所以可目方面白文胜于李文。2、可口:李文的“互芬齿颊”用了间接描写的效果手法,引人想像,有可感性。而白文的冰雪、醴酪二句,以最富刺激性的事物比喻,调动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有如望梅止渴,引人口角生津,垂涎欲滴,可感性就强多了。3、可鼻:李文用了效果手法,有可感性,而白文未专门写,此李胜于白。4、白文末了的一、二、三日之变,以间接描写的效果手法,突出了荔枝极其鲜美的特性,增强了直观可感的效果,这是李文所没有的。所以总体而言,白文更为直观可感。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