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古诗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疏通诗词大意
2.能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孟德, (朝代)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 政权的奠基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著称。
(2)《观沧海》是一首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_
曹操
东汉
曹魏
乐府诗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字太白,号 ,唐代诗人。被世人尊称为“ ”。
(4)近体诗分为两类:每首四句的是绝句,每首八句的是律诗。根据每句诗字数的不同,又分为五言和七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 。
_
李白
青莲居士
诗仙
七言绝句
2.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东 临 碣 石,以 观 沧 海。水 何 澹 澹,山 岛 竦 峙。
(2)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_
/
/
/
/
/
/
/
/
/
/
(1)树木丛生, 。
(2) ,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月”的句子是 , 。李白写“月”的句子还有很多,如“ , ”。
百草丰茂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秋风萧瑟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前两首诗歌大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的时候,子规鸟在不停地悲啼。听说你遭贬了,一路上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儿随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寓情于景属于写作手法,是记叙中的抒情的一种。这种方式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1.读《观沧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写景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来写?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
探究一:把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读《观沧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写景有什么特
点?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来写?
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等景。
写景特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
选取的这些景物能够烘托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寓情于景。
2.联系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时,李白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3.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产生过豪壮的情感?
在高山悬崖边俯视山谷,看鹰在谷中盘旋,然后飞过远山,产生了一定要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
状貌
声势
想象
水 澹澹 山 竦峙
树 丛生 草 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观沧海
日月 若出其中
星汉 若出其里
博大胸怀
建功立业
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关心 同情
担忧 思念
寓情于景
李白
王昌龄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上节课我们以前两首诗歌为依托,重点探究了诗歌中寓情于景的写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后两首诗歌,去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次北固山下
第二课时
1.能理解作者在诗、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白描的写作手法
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1)《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年),进士及第,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官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由吴入楚期间写的。北固山,为名胜之地,在今江苏镇江北。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大都(今北京)人。他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著名作家,与 、 、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世人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_
王湾
马致远
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1)《次北固山下》是一首 。根据律诗的结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 。
(2)曲是继诗、词后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
。
_
五言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小令
2.了解体裁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3.为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客 路 青 山 外,行 舟 绿 水 前。
潮 平 两 岸 阔,风 正 一 帆 悬。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2)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_
/
/
/
/
/
/
/
/
/
/
/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
互文、对偶
4.辨析下列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对偶
设问
夸张
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后两首诗歌大意。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变,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大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
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1.诵读《天净沙·秋思》,曲中哪些句子写景?从这些写景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哪种共同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探究一:领会作者在诗、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诵读《天净沙·秋思》,曲中哪些句子写景?从这些写景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探究一:领会作者在诗、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示例1:我从“枯藤老树昏鸦”一句的景物描写中,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示例2:我从“古道西风瘦马”一句的景物描写中,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吸了一口凉气。
2.反复诵读,了解诗意,体会《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哪种共同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白描既是国画中指纯用墨线勾勒,不加颜色渲染的画法,也指文字简洁,不加烘托渲染的写作方法。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
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探究二:白描的写作手法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描写萧瑟的深秋晚景,请你根据全诗描绘的画面,说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是如何运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体会这种手法的作用。
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着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作用: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2.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体会白描与细描的区别。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一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景
抒情
主观题
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小令中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 。
“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物象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与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