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024版)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8:1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同学们,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吧。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第一课时
1.能梳理文章写作思路
2.能分析文章主旨
1.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   》(原名《旧事重提》)里。
周树人
朝花夕拾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直窜( ) 觅食( ) 菜畦( )
确凿( ) 轻捷( ) 鉴赏( )
秕谷( ) 油蛉( ) 斑蝥( )
锡箔( ) 拗过去( ) 人声鼎沸( )
云xiāo( ) tǎng若( ) yuān博( )
kuī甲( ) tì tǎng( ) 人迹hǎn至( )
cuān
líng
máo




dǐng
ǎo

xī bó
jié


jiàn
倜傥
záo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2) “从……到……”表明文章大致包括两个部分,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8):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二部分(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三部分(10-24):三味书屋的读书时光。
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小组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文章主旨
1.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乐园”之“乐”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
(2)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
(3)在大雪天里跟闰土的父亲捕鸟的乐趣。
2.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1)快乐
依据:“我”对早年读书生活的回忆重心并不在其苦,而在其乐。
写了读书时偷跑进后花园折腊梅花、寻蝉蜕和捉苍蝇喂蚂蚁;还写了被老师发现,回书屋,“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听老师一个人大声入迷地朗读;又有趁老师读书入迷,“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等课堂生活的细节描写。其中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单纯的快乐。
(2)枯燥无味
依据:可从烦琐的礼仪,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允许学生提问、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等方面来谈。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小组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有趣的景色
迷人的传说
捕鸟的乐趣
陈设及行礼
提问受斥
读书生活
小园中玩耍
偷偷画画
欢乐有趣
枯燥乏味
对 比
加“我的”表示与“蟋蟀”和“覆盆子”的亲密关系,加“们”是拟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数量多;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1.为什么在“蟋蟀”和“覆盆子”前面加“我的”,在其后面加“们”?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
不同点: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第二课时
1.能掌握景物描写的写法
2.能把握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1.选词填空。
①不必说 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A.高大的 B.紫红的 C.碧绿的 D.光滑的
②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 (A.唱 B.吟 C.歌),肥胖的黄蜂 (A.贴 B.伏 C.飞)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A.飞 B.窜 C.冲)向云霄里去了。
③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A.顶 B.支 C.撒 D.拴 E.系 F.拉 G.牵 H.拽 I.罩 J.盖 K.看
C
D
A
B
B
B
B
C
E
G
K
F
I
B
文字描写“泥墙根一带”的动物有   、 、蜈蚣、斑蝥等四种,描写的植物有  、木莲、覆盘子等三种。作者是从 、 、 、_ 等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油蛉
蟋蟀
何首乌
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
1.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对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课文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探究一:掌握景物描写的写法
1.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对文章第二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3.仿照课文第二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示例:到了爷爷家,不必说高峻的青山,满载果实的树木,金色的稻田,黄澄澄的橘子;也不必说青蛙在水渠中游动,无名的鸟儿在树枝上鸣叫,美丽的蜻蜓在空中翩翩飞舞。单是那清明的小溪,就给我带来了无限乐趣。水草在这里尽情摇摆,鱼儿在这里尽情玩耍。把水里的大石翻开,常有一两只螃蟹在这里慢慢爬行,用手猛地一捞,就可以抓到;有时还能遇到泥鳅,滑溜溜的,捉也捉不到,只能眼馋了;最少见的就是牛蛙,只能碰运气了,听说捉蛙的能手一整晚也只能抓几只而已。而且这种牛蛙的腿很有力气,可以把小蛇弄死,真想看看啊!
1.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运用了哪些动词?请把捕鸟的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2.小组讨论,明确文中运用一系列动词的作用。
3.仿照捕鸟方法的介绍,运用一组动词写完成某件事的过程。
探究二:把握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1.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运用了哪些动词?请把捕鸟的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撒”“系”“牵”“看”“拉”“罩”
“支起”。
2.小组讨论,明确文中运用一系列动词的作用。
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叙述事件、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捕鸟时的情景,使读者身临其境,更体现出捕鸟的乐趣。
当然,写捕鸟之乐即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3.仿照捕鸟方法的介绍,运用一组动词写完成某件事的过程。
示例:这是一个初春的早晨,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拉开窗帘,温暖的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多么美丽的早晨啊!
景物描写
动作描写
(多角度)
(连续句)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