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08: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  )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2.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革
D.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4.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行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6.《五口通商章程》附带的《海关税则》规定,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到5%-6%。这一规定反映了 (  )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
②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③海关失去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④中国海关税与国际接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税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
A.废除了前代人丁税
B.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在不断发展
9.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10.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中期 (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11.下表为2014年1—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个人所得税 (  )
项目 总量 同比增长率
个人所得税 40 690.47亿元 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155元 9.8%
A.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B.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增长
C.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关系较协调
D.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而减少
12.(2023·广东佛山)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
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 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 丁银 36 264.76 26 783.24 8 278.37 47 188.41 … 40 0171.7
摊入 丁银 26 903.77 14 357.44 17 183.69 56 760.58 … 40 4854.9
这说明 (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7分)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  )
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选B。至唐朝建国以来,国家一直采用租庸调制,但是由于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前提的赋役制度,因此,唐中期以来,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继续推行,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为了保障政府的财源,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适应当时形势的新赋税制度,故选B。
2.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解析】选D。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B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税率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C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D正确。
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结论最准确的是 (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革
D.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解析】选B。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口户数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从西汉至北宋呈现出北方逐渐减少和南方不断增加的趋势,南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与题意相符。C、D与此题材料无关,故排除;A表述错误。
4.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行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选B。材料涉及的是宋朝商业税超过了农业税,这与土地兼并没有关系,所以排除A;这一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管理,B正确;实行海禁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
5.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解析】选B。 “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
6.《五口通商章程》附带的《海关税则》规定,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到5%-6%。这一规定反映了 (  )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
②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③海关失去了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④中国海关税与国际接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①的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而降低中国海关税则为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打开方便之门。根据所学知识,②③的表述也是正确的。④的说法则是错误的,中国海关税并非与国际接轨,而是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故选C。
7.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税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提到,1934年关税收入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关税收入提高,故C正确。
8.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
A.废除了前代人丁税
B.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在不断发展
解析: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可知,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体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而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规定进一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由材料“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知,人丁税没有废除,A项说法错误;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实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没有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项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赋税政策的变化,D项与材料无关。
9.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解析:图中显示的是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变化。材料显示,在1913年之后关税总收入逐渐增多,尤其是1928—1929年,关税总收入增长迅速,这与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的“改订新约”有关,A项正确。
10.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中期 (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题干中是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
11.下表为2014年1—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个人所得税 (  )
项目 总量 同比增长率
个人所得税 40 690.47亿元 1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 155元 9.8%
A.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B.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增长
C.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关系较协调
D.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而减少
解析:表格信息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加,C项符合题意。表格信息不能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A项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是个人所得税增长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个人所得税的增长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加,D项错误。
12.(2023·广东佛山)为落实政府的摊丁入亩政策,一些地区采取通省摊丁做法,即将一省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下表是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单位:两)
直隶十府五州通省摊丁后负担变化表
府、直 隶州 顺天府 永平府 天津府 大名府 … 总计
原征 丁银 36 264.76 26 783.24 8 278.37 47 188.41 … 40 0171.7
摊入 丁银 26 903.77 14 357.44 17 183.69 56 760.58 … 40 4854.9
这说明 (  )
A.永平府地区相对地少丁多
B.大名府农民赋税负担最高
C.古代中国农业税最终废除
D.地方财政收入陷入负增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将以往的人丁税摊入田亩当中,以土地作为主要的征税依据,因此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将会减少纳税,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永平府原征丁银下降最多,表明永平府的人掌握的土地很少,符合人多地少的特征,才使得征税数量锐减,故选A项;大名府丁银数量最多,但是不能说明是农民所纳赋税,其中大部分是掌握了大量土地的地主的纳税,因此农民赋税最多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国家废除的是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土地仍然是征税的依据,农业税并未废除,排除C项;财政收支的对比才能看出地方财政是盈余还是亏损,材料只能反映原征丁银和摊入丁银,无法判断盈亏,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
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7分)
【解析】第(1)题变化结合材料信息“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分析;原因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协定关税和商品输出角度分析。第(2)题特征结合材料信息“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分析;意义由材料信息“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出超”结合所学分析。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2)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