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训练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09:3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由下列哪部文献正式确立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  )
文献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4.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时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此观点实际强调了 (  )
A.加紧社会主义立法工作
B.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C.加强对政府的法律监督
D.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5.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6.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 (  )
①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②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③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④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由于 (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重量向重质转化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8.“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C.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
D.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9.某同学査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推测,他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  )
A.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的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10.(2024·广东江门期中)“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民主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斯洛伐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1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中学)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12.(2024·贵州毕节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以礼入法仍有现实意义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法律实践讲究刚柔相济
二、非选择题(1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1)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美国共和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一观点怎么理解 (6分)
(2)材料一、二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重要地位 相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 用意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治建设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经全面修订后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非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在立法方面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的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由下列哪部文献正式确立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C。据材料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C。依据材料可知,这是新中国的政治体系和国家机构,与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关,A错误;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之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D错误。
2.“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D。据“确立宪法权威”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宪法,排除A、C;从材料“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可知该宪法是1976年后的宪法,所以排除B,故选D。
3.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  )
文献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解析】选D。从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1982年宪法的修订,中国在一步一步地推动民主法制的完善。故选D。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完善法律体系的,A排除;“依法治国”理念是在1999年写入宪法,B排除;人大通过宪法并不意味着立法工作完成,法律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C排除。
4.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时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此观点实际强调了 (  )
A.加紧社会主义立法工作
B.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C.加强对政府的法律监督
D.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
【解析】选D。从材料“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可知,法律重在实施,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故选D。A、B、C与题干材料无关。
5.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解析】选A。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故选A。B是石油工人;C是两弹元勋;D是解放军好战士。
6.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 (  )
①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②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③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④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20世纪80年代初,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①正确;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②正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③正确;开展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④正确,故选A。
7.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由于 (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重量向重质转化
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解析】选C。20世纪50年代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建成社会主义,错误地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C。A中不断发生变化说法错误;B中转化说法错误;D题干材料中与国际形势无关,排除。
8.“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C.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
D.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
【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党的民主集中制,排除A、B;作为国家主席其人身自由和安全都没有保障,说明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故选C;“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D错误。
9.某同学査阅了以下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据此推测,他研究的最有可能是 (  )
A.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C.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的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
【解析】选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发挥代行宪法的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基础上修订的,说明他研究的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法的发展历程,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民主信息,A、B错误;民主革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D错误。
10.(2024·广东江门期中)“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民主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斯洛伐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可以看出“五四宪法”在起草时,借鉴国外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法律文件,说明融合了国际和历史经验,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形势对宪法的影响,排除A项;“五四宪法”颁布后,历经多次修改,并不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恒昌中学)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解析:根据“科技型劳模”“工匠型劳模”可得出,强调创新,根据“服务型劳模”可得出,强调人民至上,D项正确;艰苦奋斗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A项;材料虽然一定程度体现出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但是没有体现集体至上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工匠型劳模”一定程度体现出实干至上的时代精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4·贵州毕节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以礼入法仍有现实意义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法律实践讲究刚柔相济
解析:由材料可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以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并没有体现以礼入法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对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没有提及法律实践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5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1)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和美国共和政体在我国历史上留下过怎样的痕迹 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一观点怎么理解 (6分)
(2)材料一、二两部宪法在各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重要地位 相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行使职权有哪些具体规定 用意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法治建设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3分)
【解析】第(1)题据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仿效美国政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府。这种三权分立政体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但辛亥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篡夺,而袁世凯则妄图在中国复辟帝制,使该民主政体在中国并没有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失败的并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救国之路。第(2)题据所学内容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了美国的民主政体,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否定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里程碑。根据“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于总统行使职权必须要有内阁总理副署,同时参议院也能对总统进行弹劾。进行如此规定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以维护共和制度。第(3)题据所学内容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中共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等。
答案:(1)辛亥革命后仿效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袁世凯篡权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适合国情的救国之路。
(2)地位: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有效防止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近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规定:总统颁布命令须内阁总理副署,参议院有权对总统进行弹劾。用意: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3)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发展:中共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经全面修订后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非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在立法方面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中可以分析出答案。第(2)题从材料二“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可以概括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3)题从材料三“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答案:(1)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主张:主权在民,法律至上。贡献: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成就: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或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