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的组成、碳及其化合物——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水的组成、碳及其化合物——2024年中考化学真题专项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7-11 21:5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的组成、碳及其化合物
1.[2024年青海中考真题]盛夏青海,草木葱茏,花香四溢。从三江源头到瀚海戈壁,从环湖地区到河湟谷地,绘制了一幅美丽新画卷,让我们一起发掘这幅画卷中的化学踪迹吧。
为了饮水便利,许多公共场所安装了直饮水机,处理步骤如图所示:
(1)步骤①中PP棉可以除去水中的泥沙等大颗粒杂质,与实验室常用的______操作相同;步骤②中用______吸附色素和异味。
(2)水是生命之源,守好“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义不容辞。
下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做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河流源头建化工厂 B.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C.随意向河道丢弃生活垃圾 D.将生活污水和畜牧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长征五号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个立项研制的型号,采用煤油液氧和液氢液氧推进系统,直接服务于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任务,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氢气是清洁的高能燃料。电解水、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都可用于制氢气。
①图1试管乙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气体是__________。
②图2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是利用其__________(填标号)的性质。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
(2)火箭升空过程中,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2024年天津中考真题]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1)下列做法符合“中国水周”活动主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实验室中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农业上以喷灌或滴灌形式浇灌
(2)下图为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
①在电解器玻璃管中加满水。通电,观察到玻璃管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a、b管内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______。
②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个玻璃管中的气体,观察到_______(填“a”或“b”)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③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某新能源汽车以氢气为燃料,使用1kg氢气平均可行驶150km。若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54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理论上可供这辆汽车行驶_______km。
4.[2024年山东烟台中考真题]“捕集”技术为实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持。图1为“氨法”捕集生产甲醇()的流程图。
资料:①氨气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②受热分解为、和
(1)“吸收室”中为了提高的吸收率,应该先通入的是______(填“”或“”)。
(2)“合成室”中除了生成甲醇外,还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甲醇可进一步转化为甲醛(),其中一种转化方法如图2所示,为使甲醇持续转化为甲醛,反应Ⅱ需补充,理论上需补充的与反应Ⅰ中生成的的分子个数比是:n(需补充):n(反应Ⅰ生成)______。
5.[2024年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利用塑料瓶等用品设计如图装置制取和检验二氧化碳。
(1)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_______(填仪器名称)。
(2)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
(4)用装置B检验二氧化碳,应盛放的药品是_______。
(5)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此过程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_______。
(6)反应结束后,装置A中余下的液体可能含有盐酸。设计并进行实验,补全下表。
步骤 现象 结论
_______ ______ 液体中含有盐酸
6.[2024年湖南长沙中考真题]碳中和是指碳的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基本实现碳的零排放:碳“捕集”是助力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为此,兴趣小组同学围绕着的吸收进行了实验探究。
活动一:寻找吸收的试剂
【设计与实验】
(1)甲、乙、丙三组分别利用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组别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甲组 向一个集满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软塑料瓶变瘪 能被水吸收
乙组 向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 ________ 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
丙组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 无明显现象 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解释与分析】
(2)甲组实验中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气压________;
(3)小礼同学对丙组的实验结论提出质疑,为了证明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他向丙组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得出结论】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吸收。
活动二:比较吸收效果
【提出问题】水、饱和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浓溶液,哪个吸收的效果更好?
【讨论交流】
(4)饱和石灰水、水吸收的效果差不多,从物质的溶解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同学们一致认为,只需要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的效果。
【设计方案】
(5)请你利用下列提供的实验用品,帮助他们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方案:________。
(实验用品:氢氧化钠浓溶液、水、装满的软塑料瓶若干个,其它仪器自选)
【实验与结论】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氢氧化钠浓溶液吸收的效果比水的好。
【迁移应用】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环境问题。同学们查阅资料.并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和用品进行实验,来比较氢氧化钠浓溶液、水吸收的效果。
(6)请你分析,该实验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并阐述理由________(已知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且操作均正确)。
【表达与交流】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思维。
7.[2024年广东中考真题]回答下列问题:
(1)的制取及性质
ⅰ.制取
组装一套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需用到图1中的仪器有______(填字母)。
ⅱ.性质实验
操作 现象 性质
X为澄清石灰水时,现象为______ 能与石灰水反应
X为______时,现象为______ 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 ______;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低碳行动方案
同学们展示如图2所示方案,并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ⅰ.完善方案中的内容(各补写一条):a.______;b.______;c.______。
ⅱ.物理利用______(填“能”或“不能”)从总量上减少。
ⅲ.植树造林,利用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吸收。
8.[2024年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燃料使用时需关注发热量和排放量等因素。
(1)燃料的发热量可以用每克燃料在一定条件下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表示。天然气和甲醇均可用作燃料,其发热量及排放量见下表。
燃料 发热量() 排放量()
天然气 49.8 0.055
甲醇 20.1 0.070
①天然气的排放量为,其含义是______。
②由上表可知,与甲醇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______。
③甲醇的组成可以看作,______。
(2)煤炭中含有的碳酸盐会影响其发热量。测量煤炭中碳酸盐含量的原理是通过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生成的质量进行计算。实验方案为:实验1,如下图所示,取一定质量的煤炭样品于烧瓶中,通入,一段时间后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测量装置乙吸收气体的质量;实验2,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烧瓶中不加煤炭样品,重复上述实验。已知:煤炭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少量气体,影响质量的测量。
①仪器M的名称为______。将仪器M中的稀盐酸加入烧瓶时,不应全部加入,在仍剩余少量稀盐酸时需关闭活塞,原因是______。
②进行实验1时,装置甲中盛有能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和一种常见的强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结束后,需向装置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作用是______。
③进行实验2的目的是______。
(3)氢气被誉为未来的理想燃料。
①与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生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氢气发热量高,燃烧时排放量为零,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在氢气作为能源的其他优点或面临困难中选择一个视角,写出一点:______。
9.[2024年湖南中考真题]2024年5月1日,我国利用船舶加装的碳捕捉系统回收首罐液态二氧化碳的卸船,标志着远洋航行船舶从燃油消耗到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闭环。同学们对“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闭环”非常感兴趣,开展有关二氧化碳的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调查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
(1)同学们调查到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很多,你认为有______(写一种即可)。
任务二:讨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方法
(2)同学们讨论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的方法,知道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你的一种低碳生活方式是______。有同学想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______(填实验现象),补充了可以利用有碱溶液或水吸收二氧化碳。
任务三:探究实验室中不同试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
实验室提供4种试剂:水、饱和石灰水、质量分数为0.165%的NaOH溶液、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
【提出问题】上述4种试剂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如何?
【查阅资料】
①室温下,饱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约为0.165%
②利用压强传感器及信息处理终端可将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呈现和分析
【进行实验】
步骤1:各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装置已省略),同学们用4只250mL烧瓶集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步骤2:用4支注射器分别取60mL上述提供的4种试剂,将烧瓶分别连接压强传感器和注射器(如图1所示)。
步骤3:待烧瓶内气压平稳后,迅速将4支注射器内试剂分别全部注入相对应的烧瓶中,关闭止水夹,观察压强变化。一段时间后,振荡烧瓶,继续观察压强变化。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展示烧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所示)
【分析讨论】
(3)根据40%NaOH溶液对应的曲线,分析时间段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得出结论】
(4)结合图2数据,从压强和吸收效果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任务四:形成二氧化碳闭环的意识
(5)在老师指导下,知道上述实验中40%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氢氧化钠有剩余。为了达到零碳排放和对环境无污染,形成二氧化碳闭环的意识。现处理上述实验中40%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液体,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____。
师生对其他烧瓶中的物质也进行了科学处理。
【拓展思维】我国已经实现了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甲醇和负碳纤维等,“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形成闭环”是未来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探索方向。
10.[2024年河南中考真题]碳元素对人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填“C”“CO”或“”)。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
(3)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金刚石和石墨都属于碳的单质
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属于物理变化
c.它们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d.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4)探究炼铁原理的实验装置如图。在V形管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出一个即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处理尾气的方法为______。
(5)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推测该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__。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的装置如图(实验过程略去)。
①实验时,乙中的植物叶片能检测出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而甲中的不能。请加以解释______。
②请设计方案,检验实验后的烧碱溶液中生成的新物质______。(写出选用的试剂和现象即可)
(6)用和作原料可制取甲醇,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在发展清洁能源及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若生产48t甲醇,理论上能够吸收的质量是多少?
11.[2024年江西中考真题]兴趣小组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对水进行探究。
【宏观辨识】根据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1)水的合成:在密闭容器中将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根据容器内生成的小水珠可知,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化合物。
(2)水的分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如图),观察到管a和管b中气体体积比为________,经检验管a中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证据推理】结合实验现象推算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
(3)方法一: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分子的个数比,得出电解水的产物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进而推算出结果。
(4)方法二:已知电解水实验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和正、负极产生气体的________,可计算出水中各元素质量比,结合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进一步推算出结果。
【模型构建】
(5)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
12.[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科普短文。
液态阳光,是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以甲醇()为代表的液态燃料和有机化学品。它可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液态阳光概念示意图如下。
2020年,我国“千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投产运行。该项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三个基本单元构成。标志着我国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液体燃料迈出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甲醇作为液态阳光首要目标产物,能生产乙酸、烯烃等化学品,能用作内燃机燃料,也能用于燃料电池产生电能,还能通过重整反应释放出氢气。
(1)“液态阳光生产”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写一种)。
(2)“液态阳光甲醇合成示范项目”使用的初始原料是_______和。
(3)可用NaOH溶液实现“碳捕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相比氢气,液体燃料甲醇的优点有_________(写一条)。
13.[2024年河南中考真题]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管中的电极连接的是电源正极
B.乙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该实验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
D.该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4.[2024年江苏苏州中考真题]常温下,取少量实验室制的剩余液(稀盐酸和的混合溶液),边搅拌边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见图),产生无色气体,白色沉淀不断增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滴加溶液前,锥形瓶内溶液中阳离子仅含
B.滴加溶液至沉淀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HCl
C.滴加溶液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滴加溶液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保持不变
15.[2024年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检验产生的气体探究水的组成 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爆炸 实验室制取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实验
A.A B.B C.C D.D
16.[2024年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某学习小组开展“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践活动,作品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任务一:学习净水原理。下列净水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静置沉淀 B.砂石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投药消毒
(2)任务二:设计并制作净水器。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安全环保
B.小卵石和石英砂主要除去可溶性杂质
C.用活性炭净水是因为其结构疏松多孔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净水的速率
(3)任务三:展示并评价作品。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 )
A.净化水硬度变得更小 B.制作材料廉价易得
C.制作简单,操作简便 D.作品设计简洁美观
参考答案
1.答案:(1)过滤;活性炭
(2)B
2.答案:(1)①氧
②C
(2)
3.答案:(1)B
(2)①2:1
②b

(3)900
4.答案:(1)
(2)
(3)1∶1
5.答案:(1)集气瓶
(2)
(3)连接仪器装置,关闭,向A装置左侧塑料瓶中加水,当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时停止加水,能形成稳定的液面差
(4)澄清石灰水
(5)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取少量A中剩余液体于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解析:(1)据图可知,C是收集装置,所以塑料瓶①相当于实验室中的集气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首先要形成密闭装置,再利用压强原理进行检验。具体方法为:连接仪器装置,关闭,向A装置左侧塑料瓶中加水,当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时停止加水,能形成稳定的液面差;
(4)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5)装置C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会熄灭,所以体现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6)稀盐酸显酸性,氯化钙显中性,可用紫色石蕊溶液进行验证。具体方案为:取少量A中剩余液体于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证明含有盐酸。
6.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减小
(3)稀盐酸##稀硫酸
(4)常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5)将相同体积的水和浓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充满二氧化碳且容积相同的软塑料瓶中,比较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
(6)不能,倒吸进入瓶中的水,会继续吸收瓶内剩余的,最终充满整个集气瓶
解析:(1)乙组:实验方案向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实验结论:能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向一个集满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软塑料瓶变瘪,是因为瓶内气压变小,大气压将软塑料瓶压瘪。
(3)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他向丙组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某种溶剂,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加入的某种溶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
(4)饱和石灰水、水吸收的效果差不多,从物质的溶解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中溶解氢氧化钙的质量较少,氢氧化钙溶液和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差不多。
(5)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二氧化碳也能溶于水,设计实验验证氢氧化钠、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可以利用对比实验记性验证,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水,其它都是常量,实验方案:将相同体积的水和浓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充满二氧化碳且容积相同的软塑料瓶中,比较软塑料瓶变瘪的程度。
(6)不能,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注射器注入5mL的水,约溶解200mL二氧化硫气体,此时倒吸进入瓶中的水,会继续吸收瓶内剩余的,最终充满整个集气瓶。
7.答案:(1)①ade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紫色石蕊溶液
④溶液变红色
⑤密度比空气大
(2)①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②人工降雨
③制作碳酸饮料
④不能
⑤光合作用
解析:(1)ⅰ.组装便于添加稀盐酸的发生装置,应该选择长颈漏斗e,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为固液常温型,可以选择锥形瓶d,长颈漏斗需要橡胶塞,故选择双孔橡胶塞a,则需要的仪器有:ade;
ⅱ.若X为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可以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填: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色。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2)ⅰ.a中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有很多:如光盘行动、减纸减塑、衣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低碳出行等。b中二氧化碳的物理利用,不产生新物质的用途,包括有:冷藏保鲜、人工降雨、灭火等。C中二氧化碳化学利用,产生新的物质的用途,包括有:转化成甲醇、制作碳酸饮料、作气体肥料;
ⅱ.根据图中“物理利用”,可以知道利用二氧化碳冷藏保鲜、人工降雨,不能从总量上减少;
ⅲ.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故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8.答案:(1)①天然气燃烧每放出1kJ热量排放二氧化碳0.055g
②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甲醇燃烧,天然气发热量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少
③1
(2)①分液漏斗
②液封,保证的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气体溢出

④保证装置中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乙吸收
⑤.对照试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①
②氢气运输储存困难
解析:(1)①天然气的排放量为 0.055g/kJ ,其含义是天然气燃烧每放出1kJ热量排放二氧化碳0.055g;
②由上表可知,与甲醇相比,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甲醇燃烧,天然气发热量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少;
③甲醇 () 的组成可以看作,则m=1,2m+2n=4,n=1,故=1;
(2)①仪器M的名称为分液漏斗;将仪器M中的稀盐酸加入烧瓶时,不应全部加入,在仍剩余少量稀盐酸时需关闭活塞,原因是形成液封,保证的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气体溢出;
②进行实验1时,装置甲中盛有的能与发生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生成 CuS 和一种常见的强酸,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则该强酸为硫酸,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结束后,需向装置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作用是保证装置中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乙吸收;
③实验2:保持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烧瓶中不加煤炭样品,重复上述实验,进行实验2的目的是对照试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①CO 与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生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氢气发热量高,燃烧时排放量为零,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氢气属于气体,易燃易爆,氢气运输储存困难,故氢能的开发与利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9.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烧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变浑浊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减少,使烧瓶内压强减少,振荡,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反应速率更
(4)相同条件下,40%的氢氧化钠溶液压强变化最大,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
(5)向待处理的液体中逐滴加入氯化钙溶液,直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溶液呈中性
解析:
10.答案:(1)
(2)6
(3)b
(4)、;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
(5)C、H(或碳、氢);甲中的二氧化碳被烧碱溶液吸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取样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6)解:设理论上能够吸收的质量为x
x=66t
答:理论上能够吸收质量是66t。
解析:
11.答案:(1)氢元素和氧元素
(2)①.;②.
(3)
(4)密度比##密度
(5)各元素原子个数比
12.答案:(1)太阳能(或风能,或其他某种可再生能源)
(2)水(或)
(3)
(4)便于储(贮)存和运输或便于储(贮)存,或便于运输,或安全性高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解析:A、电解水实验中,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尖嘴管口,观察到木条复燃,证明正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将点燃的木条放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尖嘴管口,观察到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有水珠产生,证明负极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氢气由氢元素组成,由此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面粉具有可燃性,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子,快速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充满罐子,会听到“砰”的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塑料盖被掀起,说明面粉发生了爆炸,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二氧化碳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故该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将小木棍横放在火焰处,约1s后取出,外焰处炭化最明显,焰心处炭化最不明显,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可以比较火焰各层温度,故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1)D
(2)C
(3)A
解析:(1)A、静置沉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过滤难溶物过程中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投药消毒过程中把细菌等微生物杀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2)A、聚氯乙烯塑料有毒,用聚氯乙烯塑料制作外壳,不安全环保,该选项说法错误;
B、小卵石和石英砂等材料能够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因此该净水器能起到过滤的作用,该选项说法错误;
C、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该选项说法正确;
D、蓬松棉的主要作用是过滤除去较大的颗粒,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3)A、该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和石英砂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用品廉价易得,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装置制作简单,操作简便,故选项说法正确;
D、据图可知,该作品设计简洁美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