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积累实词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与学习,掌握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
2、当堂背诵课文并仿照课文结构形式完成写作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抒写生活的美好情感。
2教材分析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指导当堂背诵。
3重点难点
1、识记并积累实词及其用法。
2、通过阅读与学习,掌握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
3、当堂背诵课文并仿照课文结构形式完成写作训练。
4教学过程
4.1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荔枝图序
一、导入:由苏轼《惠州一绝》诗歌导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为什么想长作岭南人呢?就是因为岭南的荔枝好吃,这首诗充分的表达了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对荔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今天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这篇《荔枝图序》。(老师出示课件图片)
二、了解作者。师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白居易相关知识,然后出示课件图片,介绍并强调相关知识点。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三、解释文题。师课件呈现,请生齐读了解。
序: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四、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并积累实词及其用法。
3、当堂背诵课文并完成写作训练。
五、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向学生强调范读时候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文言句子的停顿、断句等。
学生指名读,强调并板书重点字词:帷盖,枇杷,红缯,紫绡,瓤肉,醴酪
学生齐读。
六、译读讲授。
师请生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师请各小组同学分别翻译文中各句话。师对重点语句进行点评和强调(出示课件图片)。
七、合作、探究。
师出示合作探究习题: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八、拓展阅读
师出示杜牧诗歌《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学生感受荔枝不易保存的特点。
九、当堂训练
师分别出示当堂训练,请生思考后个别回答。
当堂训练一:
1、通假字:
华如橘 “华”通“花”,花朵
2、古今异义词:
华如橘,春荣 荣:古义:开放, 今义:繁荣
色香味尽去矣 去:古义:消失,没有 今义:到
当堂训练二:
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当堂训练三:
填空并根据所填写内容背诵课文。
荔枝“树形_如___。叶__,__;华__,__;实__,__。 朵____,核___, 壳___,膜____, 瓤肉____,浆液____。”
荔枝一旦离开本枝,“一日___,二日__,三日_____,四五日外,____。”
当堂训练四:
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结构形式,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师出示范文一篇,请生仿写。
范文:
李子生于北方,树形如伞。叶如翠,冬枯;花如梅,春茂;实如玉,秋熟。朵如星,核如丹丸,壳如红石,瓤肉浅黄如蛋黄,浆液酸甜如奶酪。大概如此,其实甚之,若离此枝,二日而色变,五日而无香,七日而变味,十日外色香味尽消矣。
公元二零一四年五月九日,习《荔枝图序》后,师命诸生仿之,遂成此文。
师请学生就自己当堂训练写作成果进行当堂展示。
十、作业布置:
仿照《荔枝图序》课文结构形式,仿写一篇文章。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