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学习任务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学习任务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0:2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高中 部编版 语文
单元学习任务
01
学习活动一
“责任与担当”专题讨论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
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何谓“责任”?
怎样“负责任”?
s
无论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定责任,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何谓“担当”?
担当是一种态度。它需要我们有“铁肩担道义”的气魄,有舍我其谁的大公大勇之心,不计较得失,不踌躇功过,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躲避、不推诿、不迷失,坦荡荡,此乃大丈夫也。
怎样“担当”?
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行动、能力和智慧。担当不仅仅是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它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判断,有坚实的双肩。
例如
陈金水献身祖国气象事业:陈金水从气象学院毕业后,离开山清水秀的浙江只身来到青藏高原。他在世界屋脊建立起世界上最高的气象站。在卧室里悬挂着“祖国的气象事业高于一切”的横幅,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02
活动二
对国家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2.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
3.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式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篇目 作者 朝代 文体 理性声音 说理艺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责任与担当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唐 奏疏 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直言进谏
比喻对比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宋 书信 大臣要帮助皇帝“除弊”、进谏 正面回应
据理反驳
《阿房宫赋》 杜牧 唐 辞赋 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不施行仁义 以史为鉴
铺陈对比
《六国论》 苏洵 宋 史论 六国是因为贿赂而亡国 借古讽今
比喻对比假设
围绕“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你认为四篇文章的作者站在怎样的角度?发出了哪些理性的声音?
《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说,魏征像一面镜子,可以让自己“明得失”,的确,作为太宗皇帝的谏议大夫,魏征可谓是尽职尽责。这篇奏疏,虽说是给皇帝提建议,用语委婉,但它就好比《皇帝守则十条》,时刻规范、监督着太宗的一言一行,其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为国理政既要善始又应善终;
②掌握权柄的人要知足有度,多方采择,察纳雅言;
③或者用魏征的话表述就是,皇帝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较四篇文章,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1)均为议论文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
(2)均为实用性文本,有奏疏、书信、辞赋和政论,均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
(3)均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4)均有很强的针对性。
(5)均借鉴引用了史实,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
比较四篇文章,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均为议论文体,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清醒思考。
均为实用性文本,有奏疏、书信、辞赋和政论,均是在一定场合为了特定目的、面向特定读者所写的文字。
均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均有很强的针对性
均借鉴引用了史实,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
03
如何论证
确立论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就某些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提出主张,并需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这就需要进行论证。
在论证之前,首先要确定观点。所谓的观点,就是文章所持观点,也就是论证要证明的对象。论点可能来自阅读所得,也可能是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还可能是对某些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反复思考。
同学们,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他的观点的?
确立论点要注意
论点要正确。要想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论点本身就必须是正确的,论点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样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论点要鲜明。论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人家就不能明白你要说什么。
论点要新颖。论点应该尽可能地新颖、深刻。如果只是重复别人的观点,老生常谈,那谁还愿意听?
如何选择论据?
选例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比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个观点。使用“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个论据就不合适,仔细想想,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
要新颖、丰富、真实、典型。
论据尽可能采用新颖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如果非得用陈旧的材料,也要努力开掘出新的东西来。如司马迁、张海迪、居里夫人等事例就非常陈旧,即便是非常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
论据要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如下面这个语段: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
论据要典型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如下面这个语段: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