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
专题十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1·浙江高考·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2.(2024.1·浙江高考·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4.(2024·广东高考·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5.(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7.(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8.(2024.1·浙江高考·19)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9.(2024.1·浙江高考·20)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0.(2024·广东高考·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11.(2024·湖南高考·12)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12.(2024·北京高考·11)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选择题
13.(2024·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14.(2024.1·浙江高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5.(2024·江苏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3分)(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真题荟萃】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十八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1·浙江高考·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2.(2024.1·浙江高考·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选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4.(2024·广东高考·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5.(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7.(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8.(2024.1·浙江高考·19)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
C.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
D.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9.(2024.1·浙江高考·20)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10.(2024·广东高考·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11.(2024·湖南高考·12)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12.(2024·北京高考·11)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选择题
13.(2024·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14.(2024.1·浙江高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5.(2024·江苏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3分)(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示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故选A项;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题干“新石器时代”不符合,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
2.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道家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故选D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应该像天一样,努力向上,自力图强,永不懈怠,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周易》,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玉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孔子不符,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
4.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作为礼器,其外形材质虽相同,使用时却以容量大小区分贵贱等级,容量越小越贵重,说明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故选D项。春秋时期的“五爵”形制趋同,但使用时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能说明礼崩乐坏,排除A项;天人合一通常指的是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或宇宙秩序的和谐统一,而题干主要讨论的是“五爵”的使用及其社会地位含义,排除B项;以人为本更多地是强调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而题干中的重点在于等级制度,排除C项。
5.
【答案】C
【解析】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春秋时期的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家强调 “尚贤 ”,重视人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家强调社会变革,对有才能的人重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
【答案】C
【解析】西周青铜器主要功能是用作祭祀等礼器,呈现出“高古凝重、图腾意味”等风格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轻便适用、现实性、标新立异”等风格特点,表明其现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实用性,即强调等级秩序的礼制功能弱化;并且由于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等级观念束缚淡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青铜器也呈现出个性化特点;故答案选C。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作为政治制度瓦解了,但宗法观念的影响却极其深远,直到今天仍有遗留,故排除A;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战国后期,青铜铸造业趋向衰落,故排除B;青铜器很少用于家具,主要用作礼器、酒器等,故青铜器风格特点变化与农耕工具变化关系不大,铁器的应用是青铜铸造业衰落的原因之一,故排除D。
7.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
8.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伊斯兰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然后转译为其他语言流传,一定的程度上传承了西方文明,故选B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对于传承西方文明的作用,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在传播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传承载体的问题,并无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
9.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世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其方向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10.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虽然在兴起时间、地理空间上不同,但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并通过颁布法律、改革币制等措施强化统治,这反映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在国家建设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故选C项;互鉴性指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美洲的印加帝国因其地理位置,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排除A项;同源性指文明产生的源头相同,材料中的四个帝国文明起源并不同,排除B项;同步性指不同文明在同一时间采取了相同的措施,材料中的四个帝国并非在同一时间兴起,也并非在同一时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
1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习惯法,说明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D项;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形成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与“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不符,排除B项;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与“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不符,且罗马法的主要部分应该是成文法,排除C项。
12.
【答案】B
【解析】从书信中提到的征收物品来看,有椰枣、谷物、芝麻等农产品,也有皮毛服装等手工业品,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行业种类是多样的,故①正确;书信中明确提到了征收谷物、清理运河便于灌溉等指令,这些都是直接关联到农业生产的。这反映出古巴比伦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②正确;从书信的内容来看,国王是在命令地方总督进行各种征收和管理活动,这并不能说明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所有。实际上,这些资源仍然是国家的,总督只是被授权进行管理和征收,故③错误;从题目描述中可以直接看出,国王汉谟拉比通过给地方总督写泥版书信的方式来处理国家事务,包括经济、军事、司法等多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18分)
(1)特点: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6 分)
(2)论题: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所接受,引发皇帝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
小结:南怀仁在清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12 分)
14.【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①标题有价值判断2分,无价值判断1分。
②史料6分,(一则史料2分。如是综合类,一个角度给一个史料分,必须三个角度都写,才可以拿6分)
③结构分2分,总分总或者分总都可以,不分段有总结话语也行。
④价值升华1分,表述1分,表述分一般不给。
(一)论题
A.论题方向举例:
(1)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
(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3)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4)综合类
(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B.层次要求:
层次1:论题不明确或价值导向不正确;
层次2:论题比较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层次3:论题明确且价值导向正确。
(二)史料实证
A.材料信息: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象征。
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
(1)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①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侵扰。
②汉武帝在长城周边设河西四郡,阻挡匈奴南下。
③明朝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修筑长城,设军镇,防御鞑靼、瓦剌南下。
④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1937年9月,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①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在古代历史上,长城建筑宏伟、工程浩大,为世界奇观。
②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长城成为各类抗战救亡宣传的重要标志,如《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
③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四万万七千万人民凝聚成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
(3)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②保存完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许多著名战役、朝代更替、历史名人、文学艺术作品均与之相关。
(4)综合类
例:长城价值的历史演变
①在古代历史上,长城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也有利于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和平稳定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②抗战期间,长城不仅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更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和中华民族团结的新象征。
③长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成为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若运用其他史实,合理即可)
B.层次要求:
层次1:观点正确,但史实零散,或运用不恰当,或史论未结合;
层次2:观点正确,能结合比较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较好;
层次3:观点正确,能结合充分、恰当的史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史论结合好。
(三)历史表述
层次1:思路不清,词不达意,表述不成文;
层次2:思路基本清晰,逻辑基本合理,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层次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15.【答案】
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文化确实可以被视作“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首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古希腊创建了城邦制民主政体,这是一种公民自治的民主制度,为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奠定了基础。在雅典,公民大会成为了最高权力机关,每个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这种制度设计直接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次,在经济生活方面,古希腊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这种经济活动催生了古希腊人对于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也在物质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再者,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古希腊的文学、戏剧、艺术等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