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轮复习)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多元一体)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约1万年)
1)定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
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 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分布:黄河、长江、辽河、珠江等大江南北数百处遗址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生产方式:渔猎采集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会用火,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兽皮
特点:
【1】历史时间跨度长
【2】遗迹分布广泛,遍及全国;集中于江河,依河而居
【3】生产力十分低下
【4】群居生活,洞穴居住,会用火,人们处于原始蒙昧状态
2.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
1)定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黄河中上游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距今6500—4500年 黄河下游 养猪较普遍
河姆渡文化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种植水稻;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黄河流域 黑陶 (蛋壳陶)
红山文化 距今约五六千年 辽河流域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长江下游
分布:黄河、长江、辽河等一万多处。
工具:磨制石器
生产: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畜牧业、手工业
生活:定居
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
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出现
部落:三皇五帝——神话色彩浓厚
华夏族——炎黄部落联盟,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始祖
禅让制——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
万邦:约五帝后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此时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3)特点:
【1】时间相对于旧石器时代较短
【2】满天星斗,中原为核心,奠定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3】磨制石器,出现小件铜器
【4】原始农业出现,社会分工扩大,人们成为食物生产的创造者
【5】从穴居生活走向定居生活;从母系氏族走向父系氏族
从部落走向部落联盟;步入万邦时代,出现文明的曙光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青铜时代(早期国家)
早期国家文明的产生——夏朝
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1、背景:
【1】根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农业经济发展,权贵阶级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2】政治: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为协调阶级关系,部落战争的促进,公共权力国家诞生
【3】个人:大禹治水有功,舜禅让,大禹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诞生。
3、统治管理
措施 简要评价
夏王 大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建立夏王为最高统治者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中央 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机构和职官 机构设置比较完善
地方 夏王对夏部族生活区域进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区域主要通过控制其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聚族而居,整体管理较松散
4、文化表现
【1】关于夏文化的文献记载:《尚书》《诗经》《史记·夏本纪》
【2】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
【3】历法:《夏小正》,夏朝人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走向衰亡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 桀 暴虐无道,商部族首领成汤起兵灭夏。
(二)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商朝
商:(约前 1600 年—— 前1046年)
建立
约前 1600 年,汤建立商。多次迁都,最后定都殷(河南安阳)。
2、发展
表现 评价
政治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借助神权维护统治 中央:国家机构完善,设尹及事务官管理 地方:内外服制 疆域:东——大海 西——陇山 南——江汉 北——燕山 商朝王权对中央、地方管辖加强,地域广阔,成为东方大国。
经济 农业: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骨、木、石、蚌等材质,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手工业:青铜铸造发达 商业: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经济发展,进入青铜时代
文化 历法:殷历——实行干支计日法 文字:成熟文字——甲骨文 文字、天文历法等文化科技发展
3、灭亡
公元前1064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三)、早期国家文明的成熟——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分期:
周: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兴亡
建立:公元前1064年,武王伐纣,灭商建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事件: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
政治制度
含义 目的 特点 作用
分封制 最高统治者周天子把王幾之外的土地、人口分封给王族子弟、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同姓诸侯数量多于异姓诸侯; 同姓诸侯国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利:开发边疆,扩大疆域;统治渐趋严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 弊:诸侯国独立性较强,后期分裂割据
宗法制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 解决了贵族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严格 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1)对现实: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上的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礼乐制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制”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维护等级差别 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 等级观念生活化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原始民主 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治国思想——敬天保民明德
形成
【1】夏商政权与神权统一,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2】周人对夏商覆亡的反思:天命靡常,周人提出必须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保护小民
【3】原始民主遗存:周天子的权力不是绝对的,需要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议论朝政
(2)表现
【1】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2】民治所欲,天必从之
【3】从重神向“重人”转变,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强调保民德政
(3)影响:
【1】为“民本思想”的奠定了基础
【2】成为孔孟“仁”与“仁政”思想及其后世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思想渊源
【3】在治国理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济、文化:(成熟的青铜文明)
农业 【1】生产工具: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 【2】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3】土地管理:井田制
手工业 青铜铸造:种类繁多;考古学家在商周遗址中,发现大量打碎的“范”
商业 【1】商朝:出现商人,贸易遍及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工商食官——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 【2】货币:贝 【3】西周:《周礼》中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4】商周时期出现契约
城市 【1】概念: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商朝: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分为三等,各有制度: 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
文化 【1】祭祀社稷:左宗右社——西周时期,统治者为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据《周礼》记载,社稷坛在王宫的右侧,宗庙在王宫的左侧。 【2】青铜文明:商朝——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文字成熟(甲骨文)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3】文化教育:学在官府
重点突破
第一次农业革命:
含义:
新石器时代,由采集野生食物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居住条件发展为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方式。 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意义:
①地位: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生活: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③科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和数学等。
④社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井田制
(1)含义: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国家所有(即周王所有),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层层分赐,土地可使用,不能买卖。奴隶、庶民在“公田”集体耕种。
历程:
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商鞅变法在法律上确认封建土地私有制)。
废除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生产关系调整(税制改革)
【拓展延伸】
远古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趋势
(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2)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
(3)从原始的共产社会(权力传承以禅让制为主导)到私有制的出现。
(4)从部落(万邦时代)到早期国家维形出现
(5)华夏文明从星罗棋布到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6)从原始的渔猎采集和迁徙农业到早期定居农业。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国家权力与血缘关系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等级序列,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纵横关联
夏商周三代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文字沿革 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宗法观念 重视血缘,凝聚亲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强化了华夏民族身份认同
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但集权的雏形已经出现,并被后世所继承
民族观念 三代萌生的华夏一体民族认同观念使中华民族延续至今,推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教化法律 德治、法治思想的渊源: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统治者已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禹刑》汤刑》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政治观念 天下一家,大一统的政治观、天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