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彩虹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彩虹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0: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0.彩虹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天上有座彩虹桥,
不用水泥和木料,
只好看来不好走,
太阳公公把它造。
——彩虹
你见过彩虹吗?你可以说说你见过的彩虹是什么
颜色和形状的吗?
那么你知道彩虹是怎么来得吗?
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
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种颜色。事实上彩虹有无数种颜色,
比如,在红色和橙色之间还有许多种细微差别的颜色,但为了简便起见,所以只用七种颜色作为区别。
俗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经历过挫折、困难,努力的去克服困难,才会有好的收获和成
果。
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朗读小视频,观看的时候,要注意预习时自
己不会读的生字,还有课文中长句子的停顿都在哪个地方,以及本
课中新出现的问句该怎么读。
我会认
彩虹
霓虹
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
圆弧,有七种颜色
量词,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
一座
座位
灌溉
浇花
浇水
垂手拿着
提着
提问
我会认
把水散布在地上
洒水
洒泪
用肩担着
挑水
挑担
用来反映形象的器具,古
代用铜磨制,现代用玻璃
镜子
眼镜
用手取,握在手里
拿出
拿住
我会认
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形象
一种围在下身服装
照相
照耀
裙子
连衣裙
我会写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跟“这”相对
那里
那人那事
那个
那个人是小红的爸爸
助词
看着
笑着
走着走着
看着黑板,我懂得了更多的知识。
到达,达到
到达
到来
马到成功
我们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跟“低”相对。由下到上的距离
高大
高兴
高高兴兴
我们学校周围高山环绕,非常美丽。
兴趣,对事物喜爱的情绪。
兴趣
高兴
兴致勃勃
放暑假了,同学们都很高兴。
数目,十个一百。还可以表示数目极多,常常跟万、百连用。
千米
秋千
成千上万
同学们最喜欢荡秋千了。
1、成为,变为 2、成果,成绩
成果
成为
成千上万
我长大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学习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听范读,并把每个自然段按标出来,
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各自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
一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中把彩虹比喻成什么?你觉得彩虹像什么?
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
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比作桥。
一条七彩的围巾
一座五颜六色的滑滑梯
第一段中“雨停了”点明了彩虹出现的时间
美丽表明作者很喜欢彩虹。
段落大意:写雨停后,彩虹出现了。
PS:朗读时,要读出对彩虹的喜爱之情。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
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
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意思是“那就是我在下雨。”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
就是我在下雨了吗?”
请大家仔细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我”在想象中都做了
哪些动作,并把它们圈出来。
提着
走到
洒下来
像这三个词语一样,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就是动词。
段落大意:写如果“我”提着水壶到彩虹上,就可以替爸爸浇田了。
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老师请大家想一想:和第二自然段中“提着它”一样,这两段
也有“拿着它”“把它”,这三个“它”各自指得是什么东西?小作
者是真的提、拿着它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呢?
水壶
镜子
秋千
没有真正的提着或者拿着它,因为这都是“我”美好的想法,是
一种假设,不是真的在做。
如果
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问:你还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问句吗?
请用“——”画出来。
都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最后自读课文,说一说,“我”希望到
彩虹上去做什么?这些愿望表达了什么?
替爸爸给田地浇水
拿着月亮似的镜子照着妈妈梳头
荡秋千给哥哥看
表达了小作者关心家人,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把它
想象成一座桥,联想到自己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
水壶替他浇田,拿着妈妈的镜子照着她梳头,甚
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给他看,
这是一个纯真浪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关爱家人
的美好情感。
课文内容小结
学有所得
彩虹存在于天地之间,它是那么遥远而美丽,总是
令人遐想,正如生于天地之间的我们,纯真浪漫,因此,
我们也要像文中的“我”一样,关心家人,热爱生活,
拥抱这美好的世界。
课后该做些什么?
1、用“如果......不就......”造一个句子,明天和老师说一说。
2、你还喜欢什么大自然的美丽现象?为什么?下课可以和
同学们一起讲一讲。
3、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