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7课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第一课时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1.能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语、名言警句
2.能梳理文章的结构,结合自身实际对“敬业与乐业”有更深入的理解
1.了解相关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_______,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态势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任公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chán 师( ) 精 wēi( ) 旁 wù( )
秘 jué ( ) xiàn 慕( ) làng dàng( )
wàng 想( )
杜绝( ) 调和( ) 赦( )
断章取义( ) 强聒不舍( ) 言不及义( )
蛀( )
禅
微
骛
诀
羡
浪荡
妄
duàn
jué
tiáo hé
guō
yì
zhù
shè
拓展:“心无旁骛”的“骛”与“好高骛远”中的“骛”都是“______”的意思。“好高骛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断章取义:
②不二法门:
③理至易明:
④心无旁骛:
⑤强聒不舍:
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道理极容易明白。
做事专心致志,一点儿也不分心。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追求
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②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儿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庄子说:“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孔子说:“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4.请解释下列经典语句和格言。
这篇演讲的对象是谁?在演讲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演讲对象: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准备的人(学生)。
观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作者在文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你认为这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在文章的哪部分?如何提出来的?
探究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作者在文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你认为这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
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作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里的“敬业乐群”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安其居乐其业”,交代论题“敬业乐业”后,提出论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在文章的哪部分?如何提出来的?
1.作者为什么说“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
2.文中说“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对此应如何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4.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二:再读全文,探究质疑
1.作者为什么说“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
因为只有“有业”,才谈得上“敬业”和“乐业”,没有了“业”,也就没有了“可敬、可乐的主体”,也就谈不上“敬”和“乐”。
一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是受主观感受支配的,快乐与痛苦,不幸与幸福,只在一念之间。事实客观存在,如何感受要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2.文中说“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对此应如何理解?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其次是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最后是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示例: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增加,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的”。
4.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敬业乐业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要有业
分论点二:
要敬业
分论点三:
要乐业
责任心
趣味
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演讲词巧妙的论证和精彩的语言。
1.能评价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能赏析语言,理解本文演讲和口语的巧妙结合
1.查阅资料,写出两条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警句。(注明作者)
示例: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②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丘吉尔)
2.什么是“敬业”?什么是“乐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从事一种职业,力求做到圆满。
乐业就是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从劳苦工作中找出快乐来。
对于“敬业”精神,应该理解为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不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8段):
第三部分(第9段):
自读课文第8段,思考:
1.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
2.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以去掉?
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探究一:抓住重点段落,认识论证方法
1.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
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从反面现象谈起,得出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都是辛苦的。同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听众的思考,引发听众的共鸣,去掉就没有这些效果了。
2.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以去掉?
3.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1.文章第1段介绍“敬业”与“乐业”二词的来源是否必要?“确信”能否换成“相信”?为什么?
2.从演讲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探究二:思考问题,赏析语言
有必要,这样可以避免听众把题目中的“敬业”“乐业”和典籍里的语句原意混淆了。
不能。“确信”是确实地相信,比“相信”的程度深,显示了作者坚定的信心。
1.文章第1段介绍“敬业”与“乐业”二词的来源是否必要?“确信”能否换成“相信”?为什么?
2.从演讲词的角度分析下面两段话,你认为哪一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
B: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
B段表达效果更好。A段“不愿意做又不能逃过”是一般陈述句,B段改成设问“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不但能吸引听众,启发思考,而且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更加有力。A段“这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也是一般陈述句,B段改成否定反问,表达了强烈的肯定意思,语气活泼而有变化,感染力更强。
3.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与现场听众的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提出直接的心灵诉求。
敬业与乐业
语言:
通俗易懂、准确严密、生动有力
句式:
设问句把论述引向纵深;反问句增强说服力和论辩性
论证:
引用材料和列举事例增强说服力
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二)主观题
(一)客观题 请使用DCF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