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19: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16题,共16题)、非选择题(第17-第20题,共4题)两部 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善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漆器生产,其漆器闻名列国。下图为“楚国漆器手工业行政管理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漆器生产( )
A. 生产工艺复杂 B. 官僚机构臃肿
C. 管理体系健全 D. 生产分工明确
2. 东汉光武帝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刑徒,对未被释放的奴婢的法律地位亦予提高,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杀奴婢者不得减罪,虐待奴婢也要依法惩办,并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规定。这反映了( )
A. 抚孤恤弱的仁政思想 B. 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 重农崇耕的传统政策 D. 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3. 唐代长安城皇城外南北排列的十三坊象征十三州,东西十坊则比拟全国十道。最宽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直通宫城太极宫。这样的布局体现了( )
A. “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 政令通达的政治愿望
C. 宏大壮阔时代气象 D. 君主专制的决策机制
4. 宋人陈剪在《农书》中指出,越是远古,农业越是“靠天吃饭”,而宋人则多有积极与山争地(修筑梯田等)、与水争田(围湖、围海造田等)之举。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 自为理之必然。这表明陈剪( )
A. 主张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 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
C. 注重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 D. 深受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影响
5. 晚明有一首《题钱》的民歌唱到:“人为你亏行损,人为你断义辜恩,人为你失孝廉,人为你忘忠信,细思量多少不仁。铜臭明知是祸根, 一个个将他务本。”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
A. 经济政策的调整 B. 商人地位的提高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主流思想的变化
6. 1902年梁启超撰文认为,议院“虽创始于泰西”,但这种民主精神中国自古有之,“《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梁启超此举意在( )
A. 推动民主政治的建立 B. 考证议会政治的起源
C. 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D. 寻找变法的历史依据
7.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安排下,彭湃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减租运动,组建农民武装,以暴力反抗地主士绅统治。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C. 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D. 积累了红色政权建设的经验
8.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推动疑古思潮,主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但是到了30年代之后,他重视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阐述,提出“莫分中原与边疆,整个中华本一邦”。这主要是因为( )
A.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B. 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
C.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考古出土史料的丰富
9. 徐州重型机械厂工人掌家忠带领锻工小组发挥集体智慧,连续创造和改进操作方法33项,解决了生产关键问题,在1953年至1959年7年时间内,掌家忠小组完成了25年的工作量,成为“革新大王”,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掌家忠小组的革新精神( )
A. 鼓舞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信心 B. 反映了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C. 保证了一五计划任务的完成 D. 体现了经济体制革新的成果
10. 下图为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图,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国企改革的全面启动
C.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D. 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
11. 古罗马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 一开始里面供奉罗马人信奉的诸神,后来罗马人把战败者的神都请进了万神殿,据说古罗马最多的时候承认和供奉了三万多尊神。这一举措意在( )
A. 传承优秀文化 B. 倡导文化互鉴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加强政治认同
12. 公元10世纪前后,东、西法兰克王国相继引入了国王涂油加冕典礼。国王的涂油意味 着他分享了“圣灵”的神性,由普通人转化成具有教士品格并拥有与上帝沟通的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新人”,国王加冕则象征着他从上帝那里接受了职位。这表明此时( )
A. 国王借助神权来增强权威 B. 基督教会控制了整个西欧社会
C. 国王与基督教会相互制约 D. 国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13. 在西方哲学-科学传统中,人类居住的地界和众神居住的天界一直有霄壤之别。伽利略—牛顿的力学体系则从理论上揭示了天地共同遵守着同样的定律,天和地的区分被取消了,两界合一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众神无处居住。”这表明伽利略-牛顿力学体系( )
A. 复兴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C. 引导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
D. 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14. 进入19世纪后,美国的棉花边疆不断向前开拓,从弗吉尼亚到乔治亚,越过密西西比河进入得克萨斯,最后到整个墨西哥湾平原,至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了南部约35万平方英里的“棉花王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棉花种植技术在美国的普及 B. 种植园经济适应了美国环境
C 工业革命导致棉花需求增加 D. 解放黑奴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15. 1930年,在德国举行的德累斯顿国际卫生展览会上,苏联展览的重点是社会平等和免费医疗,提出口号有:“苏联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的健康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宏大的五年计划将带来社会集体卫生条件改善的空前成功”。这一行动意在( )
A. 展现卫生医疗建设成果 B. 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C. 借鉴“福利国家”经验 D. 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16. 1967年印尼等5国发起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但是成立东盟的重要目的是防御越南。90年代后,东盟积极吸收越南等国加入,努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应是(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 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 殖民体系的瓦解 D.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线日益清晰,边穑安全成为各诸侯国需要关心的问题。秦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将设县之地的民众迁徙他处,又迁新民入住。秦国的实边移民途径兼有谪、募两种,二者分别代表着强制与有偿两种方式。其中谪是罪人以谪往边地代替了其原有的处罚,秦国罪人谪边规模较大。募是以优惠政策吸引民众,是一种次要方式。对于迁入“新地”的百姓,秦国并非弃之不顾,而是将他们编入户籍,统一管理,以开发边地。
西域是汉句争夺的战略要地,西汉一面徙民稍稍充实,一面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广设屯田据点,以军卒屯田。参与屯田的主要是军人,组织程度高,战斗力更强;边地官府无须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训练,只需供给衣食月俸,屯田收入反而可以减轻政府负 担。因此,这种方式在应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问题时常被采用。武帝以后,汉匈关系趋于缓 和,大规模的边疆移民停止,西汉主要依靠屯田支持对西域的经营。依据西北汉简的记载,屯卒经常向当地居民购买粮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冠梓《从多元到混一: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实边途径及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实边的新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末《论语》已在欧洲流传,17世纪初大量欧洲移民来到北美大陆,《论语》也随之扩散到北美地区。1735年美国《纽约周报》刊登了关于孔子及《论语》的介绍。19世纪早期的美国已经意识到,向民众讲解儒家经典有助于拓宽美国人的认知视野。在欧美地区传播时《论语》的受众里现出精英化的特征,并于17-19世纪从宗教领域逐渐扩散到哲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其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学习、翻译《论语》,译文种类相当丰硕;第二阶段是编写各种含《论语》内容的通用型或专用型中文教科书,帮助学习者增强书面语能力;第三阶段是在传教士汉学带动下专业汉学发端,《论语》等典籍成为汉学或中文专业开展研究、实施教学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郑梦娟《<论语>的欧美早期传播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论语》在欧美传播特点,并简析《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论语》在欧美传播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战争问题上大多持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向东部地区疏散人口,撇迁企业和军工厂,形成强大的战略后方,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美国、瑞典等将重要的军事工业分散布局,部分重要的军工厂甚至建在地下。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对中国的东面和南面构成了军事威胁,苏联对中国的北面和西南构成了军事威胁,中国存在着遭受外敌入侵的危险。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启动,1965-1966年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完成了全部工厂搬迁计划的40%,建成和部分建成的项目接近在建项目的40%。三线建设是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摘编自王毅《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及其实施》
材料二 1965年,中央成立了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负责川渝地区三线建设的整体工 作。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川渝地区的投资总额达268.89亿元,高于排名第二的湖北110.67 亿元。在大规模投资下,川渝地区兴建了长安机器厂等一大批重要企业,基本涵盖了重工业的所有部门,其中,军工企业及与之配套的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以自贡市为例,三线建设前,盐业在自贡市的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到1976年,自贡市逐步形成多门类产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在1965年以后的17年间增长36.7倍。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川渝地 区部分大中型企业多青睐于中小城镇,随着一批三线建设工厂的建成运行,这些小城镇的 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促进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也改善和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王毅钟谟智《川渝地区三线建设企业区位选择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川渝地区三线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篇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
第三十三章鸦片战争的背景第三十四章第一波西潮的冲击第三十五章日本明治维新与中日甲午战争第三十七章对于第二波西潮的反应第三十八章辛亥革命第三十九章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第四十章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第四十一章北伐与十年建设第四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形势第四十三章世界经济恐慌与美国的崛起第四十四章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第四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十六章国共内战……第四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情势
上图是历史学家许倬云《历史大脉络》一书的目录(部分)。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4. B。
5. C。
6. D。
7. B。
8. C。
9. B。
10. D。
11. D。
12. A。
13. B。
14. C。
15. D。
16. A。
17. (1)途径:谪;募。
历史背景:国界日益清晰;频繁的兼并战争;县制的推行;严苛的法律;户籍制度的发展。
(2)新举措:屯田(屯戍)。
历史作用: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推动了西域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中外交流奠定基础;为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18. (1)特点:传播时间长;具有阶段性;伴随着欧洲移民传播;呈现精英化;影响力大;传播领域不断扩大。(任答五点)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增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需要;传教士推动;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任答三点)
(2)影响: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推动了思想解放;丰富了西方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中西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9. (1)历史背景:古代中国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其他国家的经验;美苏军事威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中国的工业化成就;60年代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实质:生产力布局的调整。
(2)特点:统一指挥;投资大;以重工业为主;以军工企业为核心。
影响: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优化地区工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20. 论题:20世纪初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不断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开始形成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个被压迫国家的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信心,给正在黑暗中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启示,“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共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可见,20世纪初革命运动新浪潮的涌现,新的革命力量的壮大,新的革命指导思想的传播,都与当时的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以五四运动爱国群众运动为开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