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但这种认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
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根据其老师一代一代的讲述而记载下来的。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没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它认为天体的运动无规律可循。这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与宣夜说相比,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
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盖天说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盖之争自此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西汉末年,扬雄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有理有据,是盖天说无法辩解的。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______。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
面对王充的责难,晋朝的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直到12世纪的南宋,大学者朱熹仍然在关注着浑天说和盖天说究竟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他的态度很明确:
有能说盖天者,欲令作一盖天仪,不知可否。或云似伞样。如此,则四旁须有漏风处,故不若浑天之可为仪也。
(《朱子语类》卷第二)
朱熹是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的。他的话表明,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材料二
“盖天说”和“浑天说”在汉代进行过较为激烈的较量,绝大多数天文学史工作者都认为从此浑天说一统天下。而笔者认为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之后盖天说依然存在并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证据之一是详载盖天说的著作《周髀算经》成为天算家的经典。从汉代到明末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之时约1600年里,《周髀算经》一直是人们研习的重要参考书。浑天说如何呢?在长达一二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一本有关浑天说的权威性著作,没有任何一本浑天说著作能与《周髀算经》相匹敌。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盖天说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它有用场。盖天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绘制天文图和天文计算等方面。
天文学研究离不开天文图,盖天说以北极为中心,与二十八宿、三垣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现成的天文图构架,这就是“盖天图”。盖天图在中国被长期采用,直到西方天文图传入中国仍未立即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乾隆年间由钦天监绘制的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仍是一幅典型的盖天图。
在《周髀算经》中与盖天说相伴的计算法主要是相似勾股形理论。其核心是勾股定理。盖天说给勾股定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大地为平面。后来在天文历法研究中广泛应用了这一定理,就连被认为是浑天家的一些天文学家也是如此。
在中国历史上,差不多从浑天说一出现,盖天说与浑天说就合流了,实际上形成了“浑天盖地”的折中思想。
盖天说的“天”只有半个,与实际有悖。浑天说的“天”是完整的,而对“地”的说法是糊涂的。赫赫有名的浑天家张衡的名言:“浑天如鸡子,大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鸡中黄”一语似乎是比喻“地”为球形,可是在进行计算时,张衡依据的却是盖天说的“平地”。
13世纪科学家李冶对大地的看法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浑天盖地”观点,他认为“天包地外,地处天中。”这是一种浑天观点。他又进一步指出,地是周边为圆的平面,实际上仍是“浑天盖地”观点。
总之,中国古代盖天说的地位是牢固的、不容置疑的。
(摘编自李迪《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圆地方”和宣夜说是古人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但两者都称不上是科学理论。
B. 宣夜说是由汉代官员郗萌记载下来的,但其产生时间有可能在汉代之前。
C. 盖天说对宇宙结构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其在应用价值上远远大于宣夜说。
D. 乾隆年间钦天监绘制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之后,盖天图才退出历史舞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夜说既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又违反理性,也没有经典著作流传。
B. 晋朝葛洪用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事实,证明了浑天说是正确的。
C. 材料一侧重梳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历程,公正客观,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
D. 材料二侧重阐明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理有据,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材料一横线处一项是( )
A. 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
B. 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
C. 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据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
D. 今从高山之上,设水平以望日,则日出水平下,影上行,何也?
4. 材料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5. 科学论文一般都有论文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请为材料一拟写一则论文摘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威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她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①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它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它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①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她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她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②。”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她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
这时候,②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她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她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③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她的宝儿。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零零的……”
④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注】①老拱:泛指普通百姓。②中焦塞着:中医用语。指消化不良一类的病症。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咸亨酒店酒客吃喝热闹,单四嫂子家则显得冷落,一壁之隔两种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 何小仙挣了单四嫂子省吃俭用的银元,却只用三言两语就把她打发了,作者对何小仙的刻画充满了讽刺意味。
C. 小说刻画的“单四嫂子”与祥林嫂、阿Q同样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作者在他们身上寄寓了“哀其不幸”的感慨。
D. 结尾写单四嫂子睡着了,鲁镇此时“完全落在寂静里”,这意味着她还有生活的希望,用曲笔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作者特意对“但”字的可怕作了补充解释,暗示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B. ②伤心的母亲、死去的儿子以及静静地立在地上的纺车,营造了死气沉沉的氛围。
C. ③自言自语体现出人物异常的绝望痛苦,只能寻求逃离现实,去梦中得到安慰。
D. ④痛苦好像并不相通,他们依旧喝酒唱笑,这与开头咸亨酒店的场景形成了呼应。
8. “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这一段对单四嫂子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9. 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①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材料二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阗辽敻,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②,高则高矣;井干、丽谯③,华则华矣;止于贮艺伎,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注】①欐,屋梁;②③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气之灵A不为B伟人C而独为D是物E故楚F之南少人G而多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通“挡”,此为挡住;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的词义不同。
B.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与《种树郭橐驼传》“爪其肤以验其生枯”中的“爪”活用类型不同。
C. 比,并列、并排;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比”词义不同。
D. 稔,庄稼成熟一次,引申为一年;与《归去来兮辞》“犹望一稔”中的“稔”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段以行踪为线索,描述了小石城山的位置、形状及其周围的环境。
B. 材料一最后提到了两种关于小石城山位置的说法,作者说他是不相信的。
C. 材料二用小竹楼的简陋反衬四座历史名楼的高大华美,表达了作者对奢侈生活的厌恶。
D. 材料二第三段写到作者悠闲自得、幽雅飘逸的谪居生活,为下文言志张本。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2)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4.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分别说明小石城山和小竹楼的象征意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遣兴①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①本词作于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此时南宋朝廷只图享乐,不思恢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且”字微妙地流露出词人更深的悲哀:面对无法排解的苦闷,只能借醉后的笑闹来忘却。
B. “以手推松曰去”是用散文句法入词,体现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C. 下片寥寥数语,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刻画了一个醉意熏熏的词人形象,惟妙惟肖。
D. 本词上片以议论为主,下片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全词语言明白如话、生动活泼。
16.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表明了词人对古人书籍怎样的态度?这一态度背后可能隐藏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明确表达了他当仁不让、自荐成为楚国政治引路人的决心与勇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指出的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是:“______,______。”
(3)鸥鸟是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寄寓了作者独特的主观情感和丰富意蕴,古人常以“鸥”字入诗词,比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______。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______。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
( )
班固,本来就是一个见识不高的人。他认为对君上是不能批评的,对小人也是不应该斗争的。而屈原则偏偏“贵数怀王”,“竞乎危国群小之间”(班固《离骚序》),所以屈原的结局简直是______!我以为,班固对屈原的批评,如同青铜对铁的批评,不,是青铜做就的、贵族手中把玩的酒器,对钢铁铸成的叛逆英雄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
屈原开始越来越不像“政治家”,①并在现实政治中导致失败,②屈原就这样由失败的政治家变成了卓绝百代的诗人。③但现实的土地上有那么多的丑恶,④他怎么能诗意地栖息?⑤这当然是众多当代诗人学者无法理解的。⑥他们只能望其项背,但他们说他们是因为不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B. 而他的这种行为必然会遭到一些孱头式的批评。
C.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D. 可悲的是,屈原在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对他援之以手。
20. 文章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海潮与其他航天员相比显得与众不同, ① 。
航天员到底能不能戴眼镜?答案是肯定的。我国航天员翟志刚,就曾经戴着老花镜执行任务。桂海潮是神舟十六号航天任务的载荷专家,他承担在太空中的科研任务,因此视力标准更为宽松。
那在太空中“眼镜族”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是眼镜别丢!在地球上,眼镜受到重力的作用,平时是通过眼镜腿和鼻托“挂”在人们的脸上。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中,眼镜就只能“夹”住头靠摩擦力来固定了, ② ,一觉醒来眼镜很有可能飘走。
二是眼镜别碎!火箭发射和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时候,都会发生剧烈震动,这种情况下,眼镜可能会磕碰,碎镜片可能会伤到设备和航天员,因此可以推测,发射和再入大气层阶段,航天员多半不应佩戴框架眼镜。
③ !当航天员全副武装出舱行走时,如果眼镜不慎掉落,因为隔着头盔手可就够不着了,眼镜会在头盔里乱飘,既有安全隐患还遮挡视线。出于类似的原因,舱外活动用的航天服头盔里,往往会设计一块小海绵,用途就是脸上哪儿痒了可以蹭蹭,不用靠手挠了。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道阻且长,一代代的科研工作者和一批批的航天人员前赴后继,他们的努力让载人航天技术日臻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招募航天员时不仅是视力,而且其他各种标准都会适当放宽,会让更多优秀的普通人有机会进入太空执行任务。
21. 下列句中的“别”和文中加点的“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空乌云密布,别要下大雨了吧。
B. 近年来,因恶意别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已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
C. 事情摆在那里,我想不依他,但是又别不过他,只能在心里做无声的反抗。
D. 不管大事小事,大家一起商量着来,别你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柳宗元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又有谚语说“树不剪不成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①举倒论证,举《周髀算经》的例子,论证了盖天说在汉代之后依然受到重视;②对比论证,将盖天说的著作《周髀算经》与浑天说著作对比,论证了盖天说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③引用论证,引用张衡的话,论证了“浑天盖地”观点的存在。
5.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主要有四种: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浑盖之争持续了一千多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浑盖之争中秉持的重要原则。
6. D 7. A
8. ①回忆宝儿的言行,呈现可爱、懂事的宝儿形象,体现单四嫂子失去独子,痛彻心扉。②以对比手法描写了宝儿死去前后单四嫂子对屋子的感受,突出其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③通过人物的感觉来描写丧子之痛的深切,展现其希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
9. 暗示作品的主题,“明天”预示着希望。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没有希望。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不会有希望。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10. ACE 11. B 12. C
13. (1)(小石城山)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
(2)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14. ①《小石城山记》中,小石城山上幽景奇石象征着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作者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着朝廷的腐败;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
15. D
16. (1)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明作者否定古书的态度。
(2)表面上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颠倒是非愤激之情。
17. (1)①. 乘骐骥以驰骋兮 ②. 来吾道夫先路 (2) ③. 事不目见耳闻 ④. 而臆断其有无
(3) ⑤. 万里归船弄长笛 ⑥. 此心吾与白鸥盟(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8. 剑拔弩张 虚与委蛇 咎由自取 19. B
20. ①修改为:并在政治上遭致失败。
⑥修改为:他们难以望其项背。
21. D 22. ①他戴着一副眼镜 ②太空中睡前要固定好眼镜 ③三是眼镜别掉
23. 例文:
种树和育才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才能够使树“其实且蕃矣”而扬名天下。但也有人认为,树木必须经过修剪才能成才。其实,“种树”恰如“育人”,那对于育人而言,又怎样让各种不同的“材”经培养而成为“栋梁”呢?
郭橐驼的成功在于培植树木能顺其天性,“顺其天性”是其培植的指导思想。可是,我们现今的教育是否真正按照育人的客观规律来操作的呢?学生每天的时间被划分成了许多小块,学校严格地规定着学生几点到宿舍,几点到教室,什么时候学什么课,什么学科的课上学什么内容。学校还给学生设定好了条条框框,哪里是平安区,畅通无阻;哪里是雷区,千万勿涉。学生整天被围在四堵墙内学习僵死的知识,远离社会和生活……而老师,对学生“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更有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因此,老师成了教育专线上的教育狂人,紧紧张张的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成绩,辛辛苦苦地扭曲着学生的人格和性格,使“其性日以离矣”。学校、家长、社会都把学生的成长成材的唯一方式定位到高考上,定位到教室内。为此,孩子们少了多少快乐和体验啊!
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这个世界上学生的考试成绩永远都有好、中、差之分,永远不可能等同。作为一名老师只要能够顺应人的、个体的成长规律,使学生自由的、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特长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对老师而言,或许最合适、最因材施教的方式就是对于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择时提醒、鼓励;对于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要进行调动,并帮他树立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学生的成长环境需要的是自由和宽松,并适度的施以阳光和雨露。有时候,对学生关注、约束的太多实际上是对学生成长的伤害和阻碍。
可是,拒绝过多的关注和约束,是否意味着完全放手呢?当然不是。“玉不琢,不成器。”学生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给与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在这个基础上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三者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在如今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误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的多大的关系,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观点;再者就是几代人溺爱一个孩子,为其包办一切,而非引导教育孩子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为人处世的方式家长言传身教,学习习惯家长更是堪为楷模,孩子们在家长的榜样与熏陶的作用下养成诸多好习惯,才能为他们以后的自我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好比一棵树,在种下它的时候,如果你将它树得不正,培得不实,它就会歪,歪了不去从根子上纠正它,只知道用两根棍子的外力来支撑它,那这棵树越大则棍子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直到把棍子压垮为止。反之,种正了,培实了,活根了,树就会自然的健康成长,经得起雨雪风霜了,也不需要两根棍子来支撑了。
所以,给孩子自由,也让孩子知对错、明得失,这才是最好的育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