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1: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影响。从民族精神差异性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悲剧注重情节“庄严的风格”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在结局毁灭主人公,展现戏剧冲突严峻、不可调和的特征。
B.在西方,悲剧和喜剧有着不同的受众,喜剧展现出了平民化的倾向,悲剧表现“神话的英雄”,为帝王贵族服务。
C.中国悲剧不具备真正超人间的因素,因为受儒家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影响,认为人应承担自己缺陷带来的罪责。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目的并不相同。
B.中国古典悲剧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使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C.西方戏剧中“人性”和神性对立,“人性”有对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
D.材料二关于中西方戏剧过错方不同的解说也能证明材料一首段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元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B.话剧《雷雨》最后一幕,鲁侍萍和繁漪因无法承受丧子的打击而精神失常,独留周朴园在悲痛中忏悔。
C.话剧《天下第一楼》中的老字号“福聚德”遭遇内忧外患,由入不敷出到东山再起,最终还是走向衰败。
D.历史剧《屈原》中,郑詹尹是朝中奸佞的帮凶,他受令用毒酒毒死屈原,却意外毒死屈原的侍女婵娟。
4.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对比较内容填写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对比类目 中国 西方
思想观念 被现存总体秩序束缚 ①
美学的风格 ② 庄严的风格
悲剧因素 ③ 人性与神性
悲剧的人物 多以平民为主 ④
A.①与现存总体秩序冲突
B.②中和之美
C.③人与社会
D.④多以贵族、英雄为主
5.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古城湘潭,地处湘中腹地,交通十分便利。那时天下不怎么太平,财货、银两又非木船、车马运送莫属,路途遥遥,山重水复,杀人劫财的事时有发生,没有护镖的寸步难行。于是,城中便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镖局。
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这镖局和他本人一样,名气很大。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那时已是民国刚立的年号了。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马,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你原来是绿林中人!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我若如此,则败了整个镖行的规矩,在后谁还敢‘请镖’!我只求你们几件事:粮食留下后,请莫伤赶车人及账房、伙计的性命,让他们安然回湘潭;我的尸首不必搬回去,就在此安葬吧。”
杨三说完,猛横刀于颈,使劲一抹,血光飞溅,遂倒下马来。
沙风里翻身下马,扑了过去,大哭道:“杨先生,杨先生,我不陪你去,岂不令世人笑话。”遂将匕首猛插心口,狠狠一绞,然后和杨三并排而躺。
残阳如血。
随车来的一行人被安然遣返。
粮食分给了附近的饥民。
……
朱启人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尽管吉成镖局这份产业归了他作赔偿之用,但他失去的是更多的进益。他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将故事设定在旧中国的古城湘潭,交代了社会环境,也为后续人物介绍提供了合理背景。
B.小说中的对话突出了人物个性,如和朱启人的对话,就表现了杨三对武艺的自信和对信誉的重视。
C.小说讲述了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故事。沙风里心机深沉、诡计多端,反衬了杨三的侠义精神。
D.小说的语言简洁凝练,刚健古朴,富有表现力。从中可见作者深厚的旧学根底和高雅的文化品格。
7.对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镖队的威武和气势。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了傍晚的自然景色,烘托了镖头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
C.“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形成呼应。
D.“残阳如血”,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美感,而且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小说结局的情节作了铺垫。
8.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本篇小说中,对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两处加以分析。(5分)
9.小说中杨三经历了从“护镖”到“献粮”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请说说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庄王问詹何治国之要,其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征与我A安B天下C虑生D骄逸之端E必践危亡F之地G所以见守成H之难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休,喜庆、福禄,和《促织》中“解令休止”的“休”的意思不同。
B.苟,如果,和《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相同。
C.治,安定、太平,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思不同。
D.竞,竞相,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繁华竞逐”竞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等比喻,形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
B.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君主要安定天下,须先端正自身,得到了魏征的认同。
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
D.两则材料都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2)昔楚庄王问詹何治国之要,其对以修身之术。
14.魏征认为“守成”更难,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①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注】①图南,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谓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两句写出江国之广阔、山城之高耸,构成了一幅磅礴宏大的岳阳图。
B.颔联中“翻”“洒”二字生动地刻画出晚风卷浪,雪落寒灯的凄寒景象。
C.颈联表现诗人滞留岳阳的幽怨心情,艰难危险的处境更增加了他的怒气。
D.此诗为五言律诗,承转自然,情景呼应,显现出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6.本诗与这学期所学的杜甫另一诗作《登岳阳楼》均创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时,人们会在农历三月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就用“ , ”句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使统治者搜求珍宝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与挥霍时毫不珍惜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
(3)假日,小刚与家人在松花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乘船顺江而下,小刚联想到“舟”在古人眼中不仅仅是一艘小船,更是情感的寄托,于是吟咏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很多革命先烈在家书中的共同心声。“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蓝蒂裕烈士,英勇就义前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对5岁儿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满怀革命必胜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温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 A 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在字里行间,进露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①一封封红色家书,②是一首首战火纷飞年代的生命赞歌,③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④据不完全统计显示,⑤从1921年至1949年,⑥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左右。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 B 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他们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与退缩,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不同,“豹子头”——林冲,是个充满矛盾性格的形象。
B.它(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C.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D.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20.文中画波浪线位置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 处修改为
(2) 处修改为
(3) 处修改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甲】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乙】“二门”即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中重要时刻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丙】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丁】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开间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人们从外至内行进,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渐进转折,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1.“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2.请根据文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垂花门的功能,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勇担匡时济世、造福于民的重任。如烛之武、王安石、屠呦呦、袁隆平……面对当今现实,有同学说:“担当责任,往往意味着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那样做值得么?”有同学说:“我们还是学生,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以后才能大有作为。”也有同学说:“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时刻做好准备,勇担责任。”
学校举办以“勇担责任,践行使命”为主题的阅读交流会,邀请你作为高一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表演讲。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校对:高一语文命题组
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B
2.B
3.A
4.C
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C
7.D
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
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
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
【评分参考】每找出一处并分析准确给2分。找对两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杨三前后选择与命运的变化正是基于当时蜀中天降荒年、贪官污吏枉顾民生、商贾重利轻义、百姓饿殍遍地的社会环境。(环境)
②杨三极重自己行镖的声誉,最终毅然选择以牺牲自己来捍卫声誉并成全救济百姓的大义的形象(人物)。
③杨三对百姓抱有悲悯的情怀,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寄予了作者对这种崇高精神的敬佩和赞扬。(主题)
【评分参考】分析中每涉及一个方面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EG
11.B
12.D
13.(1)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
(2)过去楚庄王问詹何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
【评分参考】
(1)采分点各1分。凡百,所有;景,重大;殷,深深的;句意1分。
(2)采分点各1分。要,名词,要点,关键;对,回答;术,方法;“以修身之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1分。
14.①殷忧之时,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后,就放纵性情轻视别人。
②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
【评分参考】
答出1点1分,答出2点得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15.C
16.(1)同:都有漂泊困顿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忧。
(2)异:①《泊岳阳城下》还表现出诗人的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的壮志豪情。从直接抒情“气益增”和用典“图南”可以看出,诗人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自己可以倾尽才华来实现鲲鹏之志。
②《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年老漂泊之感伤,还是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评分参考】划线词每个2分(②中划线词有一个即给2分,不重复得分),意思答对即可。不结合诗句分析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念奴娇·过洞庭》)
示例三: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示例四: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
示例五: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
示例六: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示例七: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示例答案中仅给出高中教材中的部分文句,供老师讲评使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①千言万语/长篇大论/豪言壮语 ②义无反顾/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评分参考】每空1分,共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A
20.(1)②处改为“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
(2)④处改为“据不完全统计”
(3)⑥处改为“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
【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B
22.①界分内外 ②调节空间节奏 ③促进社交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吉林市地区2023级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答案(详解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