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目标导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目标导学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15: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代常见文体。
整体感知,感受桃源之“美”。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课型及课时:
新课讲授
二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媒体设计 :
数字教材平台
爱学平台
ppt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预习任务:(附导学案)
任务一:听课文朗读音频(已发群里),熟读课文(摘录出你认为读音易错的字)。
任务二:利用网络,整理作家档案,了解古代文体“记”。
任务三: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以及网络疏通文意,摘录出你不懂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尝试着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教学步骤 :
一、【图片 谈话导入】(2分钟)PPT1-6
师: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同样也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外面春暖花开,柳绿花红。疫情的原因,大家不能出去踏春,老师就带着大家欣赏几张春日美景图吧!如诗如画的美景,真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呀!今天老师将带着同学们走进1600多年前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
二、【优秀作业展示】2分钟PPT7-8
师:王新月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目标导学(一)】了解古代常见文体,走进作者。(6分钟)PPT9-13
师:文章标题桃花源记,何为“记”呢?
1、了解古代常用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桃花源记》记了什么内容呢?
2、作者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谥号靖杰,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饿、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师: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读古人诗书,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它有利于我们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于的思想感情。
四、【目标导学(二)】听读课文,把握节奏,正音解意。(13分钟)
PPT14-21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文章,让我们走进桃花源。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师:平时朗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情饱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文的字词,来检测一下我们的预习效果吧!
读准字音
1、捕鱼为业(wéi) 2、夹岸(jiā)
3、豁然开朗(huò) 4、屋舍俨然(yǎn)
5、阡陌(qiān mò ) 6、黄发垂髫(tiáo )
7、怡然自乐(yí ) 8、便要还家( yāo )
9、间隔( jiàn ) 10、为具言所闻( wèi )
11、此中人语云(yù)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13、南阳刘子骥(jì )
解释划线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悉如外人 4、黄发垂髫
5、具答之 6、皆叹惋
7、便扶向路 8、诣太守
9、遂迷,不复得路 10、欣然规往
11、后遂无问津者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一词多义
(1)志:①处处志之( )
②寻向所志( )
(2)寻:①寻向所志( )
②寻病终 ( )
(3)遂:①遂迷( )
②遂与外人间隔( )
(4)舍:①便舍船。shě( )
②屋舍俨然。shè( )
(5)为:①捕鱼为业wéi (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 )
翻译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每一课书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五、【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感受桃源之“美”。(10分)
PPT22-27
师:梳理完字词,让我们一起深入到文本中去,感受桃源之“美”。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2、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如何?
3、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有哪些呢?
4、文中表现桃花源美好生活图景的句子有哪些呢?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7、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看朗读视频,再次感受桃源之美。
师:在桃花源记中陶潜真正欣赏的美不仅仅只是桃源的风景,而
是桃源村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淳朴,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平静和谐,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目标导学(四)】结合文本及时代背景,探究主题。(8分钟)PPT28-29
师:我们感悟了桃源之“美”,老师想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想一想,作者写桃源的“美”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答案: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师:美歌美文,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桃源之美。
师: 同学们,和陶公比起来,你要幸运的多。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应该无比欣慰!其实古往今来许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为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奋斗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鲁迅、方志敏、焦裕禄等等,举不胜举。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了人们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种“桃源情结”。我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也能志存高远,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七、【作业布置】PPT30
请你发挥想象,将《桃花源记》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现代文小故事。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源之“美”
向往桃源之美
不满社会黑暗
附1、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河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钦丽春
任务一:听课文朗读音频(已发群里),熟读课文(摘录出你认为读音易错的字)。
任务二:利用网络,整理作家档案,了解古代文体“记”。
任务三: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以及网络疏通文意,摘录出你不懂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尝试着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
河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钦丽春
本节课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单元《桃花源记》第一课时的讲授。教授的班级学生为中等生,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实用,强调文本和情感的统一。下面我把《桃花源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发布课前导学案,使课堂更加高效。
为了使课堂更加高效,我课前发布了导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学情,确定了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学为主体,老师的教为指导。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要激发学生兴趣。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我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和视频来激发学生兴趣。
三、课堂环节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
目标导学(一)了解古文体、走进作者和(二)梳理字词环节是对课前导学案的查漏补缺,让学检验自学的成果,并且给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毕竟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本文的重点就是感悟桃花源的环境美、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目标导学(三)感悟桃源之“美”,我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让学生先从文本中体会桃源之“美”接着出示了有关桃源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桃源之“美”。同学们都在互动栏里积极回答,说出了桃林美景。再次感悟桃源的美及感情时,我认为这是较难的,并且是教学的重点,就设置了目标导学(四)。让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桃源的美做对比。同学们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启发引导她们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分析理解,学生就很顺利的回答出来。
五、拓展迁移
在拓展迁移的环节我结合当前疫情,与世界各国做对比,指出中国不是“桃源”,却胜似“桃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总之,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但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探讨的地方。如课堂环节的衔接语、启发引导不够完美。“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在探索中奋力前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