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17: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1-4回学习交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文言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迈入初中的大门,从《孙权劝学》背起,经过《岳阳楼记》,直到《出师表》,对不少文言实词、常用句式等已有了一定掌握。阅读上也经历了《西游记》、《水浒传》这些文言小说的浸润。但是,到了语言趋于平民化、世俗化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跟前,显然还是力不从心的。如此语言,学生确实不好读出滋味。
【教学目标】
展示、交流1—4回的文言词汇,感受文言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礼制,学习古人操行,增加人文积淀。
3.品味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思想】
提倡发现法,鼓励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
新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模
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有效的学习。
【课程资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创新应用】
智慧课堂的运用:利用智慧平板完成以下操作: 快速抢答;全班展示、交流;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清晰上传结果;课堂批注投屏,全班交流。
【教学内容】
《儒林外史》是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推荐名著,它诞生于18世纪,这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时期,这时出现了两部前无古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一部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部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钱钟书赞其为“吾国旧小说巨构”,胡适也据此称作者吴敬梓为“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更有些外国学者认为它“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这部书共有55回,40万字,故事里的人物大多有真人为原型,为避免受迫害,作者故意将背景移至明朝中叶,实际上展示的是18世纪清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他从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入手,讽刺了官吏的昏庸无能、豪绅的贪婪刻薄,名士的虚伪卑劣,从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入手,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笔锋所向,虽主要是对知识分子,辐射的却是整个社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展示、交流1—4回的文言词汇,感受文言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诵读法,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智慧课堂,多媒体。
【预习任务】
细读《儒林外史》前四回,从“诗词、典故、方言、俗语、古礼制、四字词、难解词、生僻字、歇后语”九方面,整理总结文言词汇。
在前四回中赏析一处讽刺手法。
【教学安排】
一.导入
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几乎同时产生了两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一部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一部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二.介绍作品
《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作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动的参考。
也有盛赞《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或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三.介绍作者
有奇文必有奇人,胡适就曾这样高度评价: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他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今非昔比,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他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四.解字——探传统文化
由叶圣陶的话导入,明确学习古文语言的重要性,从“诗词、典故、方言、俗语、古礼制、四字词、难解词、生僻字、歇后语”几方面展示。
学生抢答(利用智慧平板)
分组展示:
生1: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王冕母亲去世后,他“负土成坟,三年苫块”,这里的苫块就是“寝苫枕块”的缩写,意思是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这是古时宪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王冕三年苫块,实属至孝之人。
生2: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54岁的范进作为老童生,再次应考,终被周进点为第一。次日送别时,周进鼓励范进说:“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这里的“龙头属老成”就是个历史典故,源出《宋史·梁灏传》,讲的是梁灏82岁才考中状元,他在谢恩诗中说:也知年少登科好,不意龙头属老成。
五.读人——究皮里阳秋
1.解释“皮里阳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却暗含褒贬,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做“皮里阳秋”。意思是表面上不做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后代史学家多用此写法。
2.赏析讽刺手法
围绕周进发迹,作者用讽刺手法写尽了众生百相,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做批注。师拍照交流
师总结:在对比中讽刺
在夸张中讽刺
在细节描写中讽刺
3.欣赏《围城》的讽刺手法
时光流转,200年后的现代文坛,也有一位文学大师的长篇小说,将讽刺手法演绎的酣畅淋漓,它就是《围城》。
展示句子,点明比喻。
师总结: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被引用文章最多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讽刺高手。他就是鲁迅。他的讽刺力量来自于反语。从善用对比的吴敬梓到巧用反语的鲁迅,到妙用比喻的钱钟书,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优秀的、经典的东西总是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六.总结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对于传统和经典,我们该持何态度呢?请大家齐读习主席的一段话。
板书设计:
《儒林外史》
解字——探传统文化
读人——究皮里阳秋
【课后作业】
课下继续阅读6、7章,分类整理文言词汇。
【教学评价】
我从课堂构思、课前准备、课堂环节三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
一.课堂构思
在细读的过程中,我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遇到不理解的词,也查。翻词典,搜百度,查着查着就发现,这些词语很有意思。风格亦庄亦谐不说,涉及的内容更是宽泛:有方言俗语,有典故诗词,也有习俗礼制。比如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王冕母亲去世后,他“负土成坟,三年苫块”,这里的苫块就是“寝苫枕块”的缩写,意思是睡在草荐上,头枕着土块,这是古时宪法所规定的居父母丧的礼节。王冕三年苫块,实属至孝之人。再如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54岁的范进作为老童生,再次应考,终被周进点为第一。次日送别时,周进鼓励范进说:“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这里的“龙头属老成”就是个历史典故,源出《宋史·梁灏传》,讲的是梁灏82岁才考中状元,他在谢恩诗中说:也知年少登科好,不意龙头属老成。周进对范进的这句话自是褒扬加勉励,但深解其意之后,读者不免会咂摸出些许讽刺与辛酸的滋味,这与整本小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主调也是相契合的。而说到讽刺手法,可上溯到“春秋笔法”,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却暗含褒贬,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后因晋简文帝母名春,为讳“春”字,而改做“皮里阳秋”。意思是表面上不做评论,内心却有所褒贬。后代史学家多用此写法。而吴敬梓这位了不起的落魄文人,更是将其创新又自如的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可谓“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必现尺幅”,到了现代,钱钟书先生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围城》,更是承此笔法,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这不也是文化的传承吗?而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决定将这节名著导读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二.课前准备
《儒林外史》的结构很有特点,书中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一回或几回自成一环,又环环相扣。由此我计划以前四回“二进”的故事为内容,以挖掘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上一节学习交流会。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确实繁重一些,让他们自己挤时间去做是不太现实的。于是我就将此布置成了两天的家庭作业,要求尽量利用白天的碎片时间,将前四回读完,然后晚上静下心来查生字,查生词,寻找对周进的相关描写,进行赏析。但是作业交上来一检查,我发现不行:数量少,质量也不高。我分析了一下原因,觉得给的时间少是一方面,学生自己单枪匹马去啃这块文言骨头,劲头提不起来,也是一个原因。于是我索性拿出一节语文课,提前通知他们带齐工具书,包括手机也可以带来,然后四人一小组,协同合作。
手机作为禁物,从未如此光鲜的在课堂上亮过相,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而且随着查阅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许多新鲜的、或有价值或有意思的词语。比如古人按年龄排大小叫“序齿”;女子嫁人,若是与人做妾,就是头发白了,还要唤做“新娘”。再如细心的同学,还发现每一回的结束模式都一样,都是“只因xxx,有分教:xxx,xxx;xxx,xxx。不知xxx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查一查,原来明白“有分教”就是有下文故事的意思,其后的对偶句是对下回内容的概括。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为了防止和别的组雷同,他们会主动细读文本,力求挖掘出别的组忽视了的词句。
这一节准备课上的高效又有效,大家都对即将到来的交流会充满了期待。
三.课堂环节
课堂主要环节有二。
(一)解字——探传统文化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拉网式查阅的基础上,这个环节就显得水到渠成。课堂上我会给出诗词、典故、方言、俗语、古礼制、四字词、难解词、生僻字、歇后语九大分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抢到发言权之后,小组派两名代表:一人负责在黑板上端正书写,一人负责在讲台前讲解这个词。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将学生们查阅的字词分类梳理,将其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交流学习中,让学生们再次感受文言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代礼制,学习古人操行,增加人文积淀。并且小组合作+抢答的形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读人——究皮里阳秋
小说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的。《儒林外史》的前四回围绕“二进”,讲述了他们的发迹史。对于范进,在九上第五单元的课文《范进中举》中,学生们都已领略过其风采。所以,在“读人”这个环节中,我就将目标锁定在了周进的身上。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对比、夸张、细节描写三方面去赏析这个人物。比如说第二回末,在姐夫金有余的帮助之下,周进终于在一天晚上进得省城的贡院一看,这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想要踏入的地方,谁知刚走到天字号便“长叹一声,一头撞在了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被众人用开水灌醒之后,又是一头撞去,然后放声大哭起来,而且“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众人拉也拉不起,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这是对周进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作者更是将夸张运用到极致,一个已经在人世摸打滚爬60余年,老实木讷到即便遭人奚落也不辩驳半句的知识分子,何以进到会试的考场便情绪失控,大哭不止,直至口吐鲜血呢 深思一番,自会明白,在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毒害下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他们根本无法自食其力,中举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的生活目标。由此学生就会明白,作者生动的笔触之下是在含蓄却又清晰地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这就是讽刺手法的精髓了。
在这样的展示、交流、赏析、深思中,学生对《儒林外史》这本书的讽刺手法已有了入木三分的体会。这时候我就要带着他们上溯至孔子的“春秋笔法”寻其源头,再调头,从巧用反语的讽刺高手鲁迅说到妙用比喻的讽刺大家钱钟书,看这一脉涓涓细流,是如何绵延不尽,在岁月的长河里被不断壮大。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优秀的、经典的文化总是被不断的传承和发展。
这节课学生上得很兴奋,我想他们的兴奋应该来源于新知识以新的形式出现,就像整日翻山越岭,虽偶有平地,但今天突然途经一片水域,只见天高水阔,顿觉神清气爽。他们的兴奋也让我觉得自己选的这个切入点还是挺有价值的,我们深入文本,琢磨文字,拂去一角岁月的积尘,惊喜的发现那颗唤作“传统文化”的夜明珠正散发着耀眼而不失柔和的光芒。虽然只是窥一斑还未见全豹,但是《儒林外史》——这部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神秘大门还是被我们推开了些许缝隙。
想起鲁迅先生对这本书的一句评价,想拿它来形容这节课:虽非巨幅,时见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