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20:2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
【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发展,并理解该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新变化,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合宋元时期中国在多领域领先世界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繁荣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新变化。
【新课学习】
第一篇章 经济发展新高度
【自主探究一】
阅读教材第64-66页,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就,并总结该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完成表格。
表现 特点
农业 新突破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棉花种植
边疆开发
手工业 新进展 纺织业
制瓷业
矿冶业
印刷业
商业 新台阶 市场
商品
货币
城市
第二篇章 经济格局新阶段
【自主探究二】
回顾教材第30页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并结合两宋时期的史实,分析该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 宋代南北方进士人数比重图 材料二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材料三 南北饮食的差异也使西南少数民族……趋于精耕细作。
——高欣《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材料四 北宋中叶以后,江浙闽广一带涌现出大批从事外贸经营的巨贾豪富。
——葛金芳《大陆帝国与海洋帝国》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6-67页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第三篇章 社会生活新面貌
【自主探究三】
材料一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出身低微的人)宜向此中求。
——(宋)俗语
今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宋朝租佃经济盛行……租佃和买卖土地办理法律契约即可,且佃农在约满后可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材料三 今男去耒耜(农耕)不禁,女去织紝不禁,离其业,亦通工商。
——(北宋)石介《明禁》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67-68页内容,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新变化的表现。
【合作探究二】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教材第67-68页内容,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新变化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四】
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为何有这种看法?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知识结构】
【核心概念】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坊市制度: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经济的现象。这个过程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平衡。
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素养检测】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金代文人刘迎这首诗的最大史学价值在于实证
A.国家统一是贸易发展的前提 B.战争能够推动边疆民族交融
C.边境贸易促进民族经济繁荣 D.民族交往不能减少边境争端
3.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监管 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4.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5. 当前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宋代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宋代“抑制兼并”才是主流。同时,学界对“不抑兼并”政策实施的评价,既有否定,也有肯定。上述争议说明
A. 社会环境决定历史评价 B. 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加客观
C. 批判思维拓展历史认知 D. 史学争议难以寻找历史真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