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情韵 实践与创造》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和《苏木地伟》。
2.欣赏《布谷催春》。
3.聆听《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4.聆听《赶摆路上》。
5.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
2.能够用正确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以及《苏木地伟》。
3.能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播放《大地飞歌》。提问:同学们知道刚刚听的这首歌曲是谁演唱的吗?学生积极回答。(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一首民歌《大地飞歌》。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地域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各民族在语言、风俗以及审美和文化传统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创造性的衍生出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这就是民族音乐。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了当地的民歌的创作中,使各地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构成了不同的美感效应,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民歌,感受一下它的特点。)引出课程。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一)学唱《歌唱美丽的家乡》
1.介绍苗族概况并出示苗族聚居地的自然风光。(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2.欣赏歌曲。思考:歌曲的演唱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3.介绍“飞歌”。“飞歌”的特点是只在山岗林野与田间地头演唱,音调高昂,气势雄伟。特征是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以尽气息延长,句间可以任意延长休止,句内喜用滑音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终止时常附带一声高昂的呐喊声。
4.学唱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
(1)朗读歌词,体会作品意境。
(2)跟琴划节奏熟悉作品旋律。
(3)教唱歌曲,老师逐句教唱,学生逐句学唱。
(4)师生完整唱歌曲(随着伴奏音乐,老师进行指挥)。
(5)跟伴奏深情演唱歌曲。
5.欣赏苗族舞蹈片段,可以跟着学习几个舞蹈动作。(意图:扩展学生视野,为更好表现歌曲做准备)
6.设计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表现歌曲。
7.分组表现演唱歌曲并进行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唱《苏木地伟》
1.初听歌曲《苏木地伟》。说一说这首酒歌的情绪是如何的?
2.歌曲简介:
《苏木地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彝族酒歌,歌曲热情奔放、激情动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歌曲把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表现得淋淋尽致,也是各种饮食活动中人们必唱的酒歌之一。
3.学唱歌曲
(1)聆听乐句范唱,用“lu”来模唱旋律,感受音乐中彝族人民浓浓的喝酒氛围。
(2)出示歌曲中的节奏。
①2/4 X X |XX X|
②2/4 X 0 | X 0|
③2/4 X.X X X| X 0|
老师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敲击不同的节奏型。感受节日的气氛,更好地理解歌曲。
(3)全班齐读歌词,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
老师总结:歌词通俗易懂,字字见真心,句句表真情。
(4)跟老师学唱歌曲(钢琴伴奏,分小组进行强化学习)。
(5)丰富歌曲加入衬词“吱啰呜”。
(6)学生利用轮唱的模式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加入节奏、衬词丰富歌曲,为最后的完整演绎作铺垫。
4.分别播放两个彝族酒歌音频《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和《尼苏酒歌》。通过彝族酒歌的学习与欣赏,总结出彝族酒歌的风格特点和情绪。
(彝族酒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歌词表达通俗易懂、热情奔放、激情动人,甚至是暗含“霸道”的热情。)
5.酒歌表演。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彝族酒歌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时的情绪,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表演一下彝族酒歌的热情豪迈与激情。(分小组活动亦可几个小组一起合作共同表演彝族酒歌的风采)
6.完整歌曲演唱。演唱时注意对酒歌风格的把握,力争做到热情高亢,要求学生在表现歌曲的风格韵味的同时,强调情感的处理。
(三)欣赏《布谷催春》
1.初次聆听。谈一谈听过歌曲之后带给你的感受?歌曲有什么样的特点?
2.出示侗族节日欢庆以及生活的图片。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
3.分段欣赏《布谷催春》了解侗族大歌特点
(1)听《布谷催春》起顿部分——体味侗族大歌特点一:“自然合成”(板书)
思考:歌曲演唱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说说侗家人想借这首歌表达怎样的感情?
(2)听《布谷催春》更夺部分——体味侗族大歌特点二:“无伴奏、多声部”(板书)
思考:这段音乐有什么独特之处?(这首侗族民歌是无伴奏、多声部的)
(3)听《布谷催春》拉嗓部分——体味侗族大歌特点三:“一领众合”(板书)
思考:歌曲中各个声部旋律的进行又会有什么特点呢?(高声部旋律起伏比较大、节奏很自由、演唱人数不多。低声部演唱人数很多,而且只唱一个很长的音)
4.再次聆听《布谷催春》部分——体味侗族大歌特点:“支声复调”。声部之间时合时离,我们叫做“支声复调”,它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老师带领学生即兴合作创编一段简短的“支声复调”音乐。
5.老师简单介绍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6.完整聆听。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
(四)欣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初次聆听。感受音乐的气氛,说一说音乐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再次聆听。说一说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样的特点?
3.学唱歌曲。
(1)随音乐手划节拍,口读节奏,老师随时针对难打的节奏进行纠正。
(2)手打指挥图示,视唱乐句,注意唱准节奏,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加上倚音,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倚音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3)填词演唱,想一想:这首歌曲听过吗?说一说衬词在歌曲表现中起到什么作用。
(4)分小组进行练习演唱。
(5)完整表现演唱歌曲,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彝族舞蹈动作。
4.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相关知识。
5.播放殷秀梅独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录音,谈谈独唱与合唱给你的不同感受。
6.完整聆听歌曲。
(五)欣赏歌曲《赶摆路上》
1.初次欣赏《赶摆路上》。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2.再听录音。分别聆听五个部分并引领学生做出赏析,引导学生分析五个部分的音乐以及所呈现的不同变化。
3.试着对其中一段比较喜欢的旋律进行学唱。老师可以进行相应的发声练习,为演唱作准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傣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感受音乐的欢快氛围。
4.提问:赶摆路上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作出相应的解释。
5.完整聆听音乐。思考:音乐中使用了哪些乐器?你还知道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哪些主要乐器?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少数民族乐器学习认识。
(六)欣赏《瑶族舞曲》
1.初听全曲
教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有时安静、优美,有时热闹、欢快)速度是怎样的,有变化吗?(有时快、有时慢)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2.了解管弦乐及管弦乐合奏
教师:西洋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是管弦乐合奏。为增强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的方式,也是十分常见的。
4.复听全曲
(1)再次聆听全曲,思考音乐的结构。
教师:说说B部分音乐之后的这段音乐与我们之前听过的哪部分音乐相同?(A部分)《瑶族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是几部分的结构呢?(三部分)
(2)师生一起讨论,完成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
第一乐段稍慢——较快
第二乐段中速
第三乐段稍慢——较快——快
(3)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瑶族舞曲》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感知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几首西南地区的民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还有苗族、侗族、壮族等等,希望同学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继续喜爱我国少数民族美丽迷人的音乐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