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 表 示 横波,
B 表 示纵波 ,确定两个界面(C 为莫霍面,D 为古登堡面)。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速度(km/s)
课前预习
2. 圈层划分
(1)地壳(C 以上):由岩石_ 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F):E 上部存在 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G): 主要是由铁和镍_ 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_和 _上地幔顶部_ (软流层以上)组成。
[特别提醒] 地壳与岩石圈两者并不相同,岩石圈范围要大,它不仅包括地壳,还
包括上地幔的顶部。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大气圈
(1)概念: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 0
(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 0
(3)大气上界2000~3000干米。
2. 水圈
(1)概念: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连续 的不规则圈层。
(2)组成:地表水、 地下水 、大气水、生物水等。
(3)主体: 海洋水
(4)淡水主要储存:南北极和高山地区冰川 中。
0
3. 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 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 的下层、整个水圈 碧石圈上 层。
200
(3)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 米。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项目
内容
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分类 纵波(P)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传播 共性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特性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
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的特点
问题探究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平均深度) 地震波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P波和S波 的速度突 然增加 P波速度 突然下降, S波完全 消失
①由岩石组成的 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 洋部分薄,大陆 部 分 厚 ;
③可分为硅铝层 和硅镁层
地幔 上地幔 (17 km) 古登堡面
上地幔顶部存在 一个软流层,这 里可能为岩浆的 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2900 km)
①外地核可能呈 熔融状态,内地 核为固态;
②物质成分以铁 和镍为主;
③温度、压力、 密度均很大
内地核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厚度 范围 联系
示意图
地壳 平均17 km 地表至莫 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 含地壳,而且 还包含上地幔 顶部(软流层 以上)
上地幔 — —
岩石圈上一—软流层1
岩石圈 平均100 110 km 地表至软 流层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地壳与岩石圈的内涵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大陆
莫霍面:
地壳下 —
大洋
(1)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 纵波 B.横波 C. 纵波和横波
(2)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 千米处 B.17 千米处 C.33 千米处
D.无法判断
D.2900 千米处
例1 读下面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速度/(km·s- )
深度km
解析:(1)读图可知,此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速度为3~6干米/秒,速度较慢,
为 横波。(2)此波速度在地下5干米处突然变大,说明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 处。
答案:(1)B (2)A
例2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
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1)~(2)题。
(1)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 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
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2)下列关于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界面为古登堡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D.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
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
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
答 案 : ( 1 )B (2)C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 氮和氧
厚度2000~3000干米,是地球
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 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
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
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 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图中所示的圈层甲、乙、丙分别为(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下列关于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机圈层②厚度最小的圈层③质量最大的圈层④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⑤存在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幔之间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
例3 读下面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1)~(2)题。
解析:(1)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与其他圈
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岩石圈位于各圈层的底部,水圈位于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 (2)甲圈层(生物圈)是有机圈层,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1)D (2)D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12月8日21时31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
田地区皮山县(北纬36.31°,东经77.94°)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82干米。 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岩石圈 C. 下地幔 D.软流层
2.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课后检测
1.B 2.A
解析:1.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9~41干米,震源深度约为82干米,超出地壳深
度;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厚度为60~120干米,从震源深度看,此次地 震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软流层在岩石圈以下,深度可达地下400干米,下地幔深度 可达地下2900干米,远远大于震源深度。2.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 , 纵波速度快,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受到纵波的影响即上下震动,后感受到 横波的影响即左右摇晃。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
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 处 为 (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
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下面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速度示意图,完成3~4题。
深度/km
3.B 4.B
解析:3.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地核,③为内
地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4.X 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成5~7题。
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
A .① B.② C.③ D.④
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
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
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 5 0 0 米
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为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
深度/km
5.B 6.C 7.A
解析:5.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图中②为地幔。6.在地球内部
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下降。 7.喷发出地表的火山灰物质首先冲入大气圈,然后在重力作用下降落到地表,
接触到地表的生物或直接落入水中,经过外力作用,最终沉积成为岩石圈的一部
分。
8.图中从昆仑山脉到天山山脉,地壳厚度变化趋势是(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 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9.地震波中纵波经过图中甲点时,波速( )
A. 增 大 B. 减小 C. 消 失 D. 不变
喜马拉
深度km 雅山脉
西藏
-40
甲
-80F
下图为西藏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形与莫霍面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昆仑
山脉塔里木 盆地
分分地
天山山脉
莫霍面
8.D 9.A
解析:8.读图可知,由昆仑山脉到天山山脉,地壳厚度的变化应为先减小后增大。
9.地震发生在地壳层中,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是从上往下穿过甲点的,甲位于莫霍
面上,所以,当地震波中的纵波穿过甲点时,波速会增大。
10.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
A. 甲 B.乙 C.丙D.丁
11.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尘埃
B.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
C.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
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
12.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圈的各种水体处于孤立的、静止的状态
B.地球表层生物的生存环境仅指大气圈的底部
C.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包含岩石圈
甲
①
③
丁
吸业
丙
下渗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读图,完成10~12题。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
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
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
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
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读下面地球局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图中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是与地壳完全平行的、包围在地壳外围的 一个圈层
C.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岩石圈 的上部,并且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的结果
D.生物没办法在岩石中生存,因此生物圈与岩石圈 没有联系
1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的各圈层之间都有明显的界线
B.生物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C. 地球所有的圈层都是不连续的
D. 地球分成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是以地球水平面 为界划分的
13.C 14.B
解析:1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 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并且与这些圈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 系。14.广义上的生物圈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其中生物是主体,也是最活 跃的因素。
雾松,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
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松景观以吉林雾松最为有名。下图为吉 林雾松景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雾松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6.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 海洋 B.空气 C.岩石 D. 植物
15.C 16.A
解析:15.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
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C 项正确。16.据图文材 料可知,雾松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 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 A 项正确。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