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2 14: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唐朝对外交往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对外交往活跃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玄奘、鉴真事迹对比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视频导入)阿弥托佛,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这是西游记中唐僧的经典台词。看似简单的自我介绍,却饱含深意,唐僧将东土和大唐联系起来,一是为了彰显大唐的强盛,表达了对大唐强盛的自豪;二来是为了同西方极乐相对应。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又是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探究竟。
新课学习
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与日本的交往是更为密切的,在中日交流中起着重要桥梁作用的是——遣唐使。
日本篇
遣唐使
(1)概念: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留学生、留学僧和专业技术人员)
(2)目 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3)特 点: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时间长
前后十多批——次数多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规模大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素质高
(4)最著名的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20岁来唐,在唐朝生活53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他还与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王维是好朋友,在唐朝生活多年后,阿倍仲麻吕想回到自己的国家,但遗憾的是,但是受风暴天气因素的影响,未能回到日本,这一消息让李白十分伤心,并且为其写了一首诗《哭晁衡卿》,以表其间深厚情感。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遣唐使,你会选择把什么文化带回日本呢?(学生回答)
影响: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①制度:
②建筑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③服饰
唐 装 奈良时代服装
(时代“姐妹花”)
④货币
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和同开珎(始铸于708年)
⑤文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に明るい月が昇ります、天の果てでも同じ時を共有しています
⑥节日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过渡:看来你们和遣唐使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我们发现同日本的交往深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充满艰险,与阿倍仲麻吕一起去往日本的还有鉴真大和尚,但是鉴真历经艰险成功抵达日本,为什么他坚持要去往日本呢?
鉴真东渡
(1)原因:“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2)经过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 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 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 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 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 754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学生讲述鉴真东渡故事)即使经历七次航行,双目失明,鉴真未曾想过放弃,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影响:
在日本传播佛教、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片:日本唐招提寺)
不论是遣唐使来华,还是鉴真东渡,都促进唐朝文化产播到日本,但是日本文化没有传播到中国,那新罗呢,是否也是单向传播呢?(板书:走出去)
(二)新罗篇
新罗也派遣使节来唐学习
崔致远,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12岁来唐求学,18岁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图)
那么新罗遣唐使和日本遣唐使带回去的文化有何不同呢?(学生回答)
新罗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可见韩流在那时就已经有了。(板书:相互借鉴)
早在汉朝时佛教文化就以传入中国,那玄奘为何还要去西天取经呢?
(三)印度篇
玄奘西行
(1)时 间:唐太宗时期
旧译本,凡错误艰涩,不易晓读,或“中间曾损,多坠全言”。
——高华丽《中外翻译简史》
注释:
曾:通“增”,增加
坠:毁坏、破坏
(2)经 过:经过4年跋涉到达天竺,带回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地图册,学生讲述西游记中和历史史实相近的劫难。)
教师讲述历史史实,区分电视剧和历史史实的区别:
①玄奘是否是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唐与东西突厥交战,禁止西行)
②是否有三徒弟保护其西行(只身一人)
(3)影 响: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件(《大唐西域记》图)
影响篇
规律探究:对外交往发展产生的影响
1.遣唐使来华的影响: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的影响: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向往。
3.与新罗交往的影响:新罗仿照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还引进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的流行与民间
4.玄奘西行的影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教师归纳概括:
1.对世界:促进了交往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增强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对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中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找一找,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图)非洲黑人俑 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 价值:见证唐朝对外交往
(五)原因篇: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制度完善),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原因:1、国家安定统一 、政治制度先进;
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
4、对外交通发达;
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分析影响文化交流的因素: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思想...
(六)以史鉴今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唐朝中外交流的史实,你能否为中国的发展提一条建议?
1.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吸收别的国家的先进长处
4.保持政局稳定
三、课堂小结
唐朝的繁荣昌盛与其对外开放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四、课堂练习
材料二
玄奘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于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他还曾把《老子》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1)据材料一,概括出三幅图片所示建筑有何内在联系。
(2)据材料二,概括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
五、板书
唐与日本:走出去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与新罗:互相借鉴
唐与印度:引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