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4、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课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等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知识。
作者:鲁迅(1881.9.25—1936 ( http: / / www.21cnjy.com ).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作品:鲁迅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文题解读
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实际上是“纪念”。“君”是对人的尊称。
疑问与思考
二、诵读文本
(一)初读课文,扫除字音、字词的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pái huái) 菲薄(fěi )
踌躇 (choú chú) 桀骜(jié ào)
喋血( dié ) 尸骸(hái)
攒射(cuán) 绯红(fēi)
解释下列字词。
踌躇:犹豫;停留,徘徊不前;得意的样子。
寥落:稀少;冷落,冷清。
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之情。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深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给每一个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1、写作缘由,悼念逝者。2、写作目的,唤醒生者。3、回忆刘和珍概况。4、刘和珍遇害,抒发义愤。5、叙述刘和珍遇害经过。6、惨案教训。7、惨案意义。
2、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是本文叙述的主体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部分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3、回忆刘和珍概况 4、刘和珍遇害事实 5、刘和珍遇害经过
第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了写作缘由。
那六、七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历史经验,探究此事件对将来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脉络是靠什么来组织的?
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沉痛悼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对杀人者及其帮凶的无情鞭挞和愤怒控诉之情;对革命后继者有力鼓舞和热情激励之情。悲——愤——激励
三、检测反馈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委曲求全 殒身不恤
不径而走 妄自菲薄
B.广有羽翼 桀骜不驯
故步自封 阴谋诡计
C.黯然神伤 惨淡经营
淡装浓抹 前仆后继
D.耳提面命 礼上往来
冠冕堂皇 出离愤怒
解析:( A、径——胫 C、装——妆
D、上——尚 )
第二课时:互动研讨课
【学习目标】
1、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互动研讨、合作探究
1、、鲁迅先生写文章记念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呢?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毅然)“风潮”领袖 -→敢于反抗虑及母校-→有远见、革命责任感(黯然) 欣然喋血-→勇敢坚强、敢于抗争(欣然)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刘和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2、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明确:1、突出刘和珍纯洁、善良、温和的可贵 品格。2、展示刘和珍对师长的尊敬。3、戳穿反动派的谎言,反衬反动文人的卑劣。4、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
3、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该如何理解?
明确: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烈士的哀思。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然而又只能用文字来纪念,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 第二处说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里强调“必要”,突出了写这篇文章的动机。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试着品析文中语句“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 这是用反语,写出的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 “伟绩”、“武功”是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
二、拓展训练
请你从描写人物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描写一个人物的片段。
检测反馈
1、寄意寒星荃不察,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引用陶潜诗是什么用意?
明确: 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知识链接:散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作抒情、论说、叙述三类叙述性散文往往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段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事件社会意义。与小说、戏剧不同,散文不要求借助完整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但是它仍须注重在事件中活动的人物的描写,注意刻画好人物的性格。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的精髓是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抓住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与她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危亡的政治风浪中“欣然前往”联系起来,从而突出这个人物的爱憎分明、坚定勇毅,同时寄托了作者对她的深沉的敬重之情。
语言描写是要写出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的语言,以简短的话语传达丰富的意义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程君请求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的话:“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短短一句话不仅表现了程君态度之诚恳,更从侧面反映出刘和珍生前对鲁迅极为热爱的感情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因为行动本身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的特点。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三人在执政府门前互相救助,斗争牺牲经过的描写,突出了人物一系列的细节动作,令读者感到惊心动魄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感触等心理活动的揭示,旨在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品质。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难过、忧伤的心理,正表现了刘和珍思想的深沉与责任感的强烈。
人物描写的这几种方法,可以在正面描写中运用,也可以在侧面描写中运用还要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