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二专题 陈情表》(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第二专题 陈情表》(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6 10:2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陈情表》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质疑课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作品、作者、背景及文体。
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背景
李密,字______,_______时犍为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脱辞。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转汉中太守。后免官回乡,度过晚年。
西晋王朝初年,武帝为了安抚、吸引蜀汉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对蜀汉的旧臣采取了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到京城洛阳任职。晋武帝立太子,下诏聘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是亡蜀降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另一方面做为亡国之臣,忧于司马氏集团的内部矛盾,顾虑多多,所以他要坚辞。可若不应诏,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难免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真情可鉴,晋武帝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予了他比较优厚的待遇。待刘氏死后,服丧期满,李密才出仕晋朝。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
1.文体知识:“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的一种,一般以臣子向君主________________为内容。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2.苏轼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行文思路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1.解题: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李密所陈的“情”(三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为何“陈”?“陈”什么?(用原文作答)
3.整体认知:
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第一段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段: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第二段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第三段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第四段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四)、疑问与思考
二、反复诵读课文(至少三遍),辨清字音。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
夙遭闵( )凶 终鲜( )兄弟 
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衿( )育 
宠命优渥( )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 
除臣洗( )马 逮( )奉圣朝
过蒙拔擢( ) 门衰祚( )薄
2.学生朗读全文,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 )
零丁孤苦 ( )
4、解释加点字词。
日薄西山( ) 茕茕孑立( )
终鲜兄弟( ) 猥以微贱( )
责臣逋慢( ) 犹蒙矜育( )
宠命优渥( ) 不矜名节( )
5、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加点的词语。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

臣以险衅 ____________
猥以微贱 ____________
臣具以表闻 ____________
谨拜表以闻 ____________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____________
臣以供养无主 ____________


急于星火 ____________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____________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
臣之进退 ____________

少多疾病 ____________
解鞍少驻初程 ____________
少仕伪朝 ____________
一时多少豪杰 ____________

夙婴疾病 ____________
举婴,欲投之河 ____________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____________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____________ 良剑期乎断 ____________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

除臣洗马 ____________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____________ 攘除奸凶 ___________
三、检测反馈
1.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慈父见背 D.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九岁不行:不会走路 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C. 慈父见背:看见 舅夺母志:强逼
D.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面 夙婴疾病:被缠绕
第二课时:互动研讨课
【学习目标】
1.复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学习过程】
互动研讨、合作探究
1、(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
2、第二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
3、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4、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5、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6、第4段中哪句话是表明文章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7、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8、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反思与收获
四、检测反馈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一段、第二段都能在第三段中找到归纳句,那么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