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坛领袖
苏辛
欧苏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宋四家
豪放派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PS:介绍苏轼的补充部分(我上课的时候是口述没有放在PPT里)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书法笔墨丰腴,跌宕起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天才背后的女人
白月光——发妻王弗
少年夫妻,两人成婚时,苏轼18岁,王弗16岁。
才子佳人相伴11年,可惜王弗27岁病逝,留下年仅6岁的孩子苏迈。
PS:补充部分(我上课的时候是口述没有放在PPT里)
发妻王弗:苏轼与王弗是少年夫妻,两人成婚时,苏轼18岁,王弗16岁。他们因“唤鱼池”结缘,相传是自由恋爱。婚后,王弗给了苏轼很多惊喜。她熟读诗书,在苏轼背书卡顿时能从旁稍加提醒,对其他书籍也大多知晓,这让苏轼对她的爱慕又多了几分。而且王弗有识人之明,她担心苏轼交友不慎,在苏轼会客时站在屏风后听他们谈话,遇到刻意套近乎、圆滑迎合的人,便劝说苏轼不可与之深交,后来事实也证明她的看法是对的。王弗与苏轼相伴11年,在苏轼仕途得意时为他开心,外出做官时贴心陪伴。只可惜王弗27岁就去世了,留下年仅6岁的孩子苏迈。她的离世让苏轼悲痛万分,在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仍对她思念至极,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同裘死同穴——继室王闰之
王闰之比苏轼小11岁,是王弗的堂妹。她在苏轼为父守孝三年结束,仕途走起下坡路时嫁入苏家。成婚时苏轼33岁,王闰之22岁。
相濡以沫25载,46岁死于汴京。
PS:补充部分(我上课的时候是口述没有放在PPT里)
继室王闰之:王闰之比苏轼小11岁,是王弗的堂妹。她在苏轼为父守孝三年结束,仕途走起下坡路时嫁入苏家。王闰之虽不及王弗有学问,但善解人意。苏轼仕途失意时,她毫无怨言地陪着他辗转各地;苏轼因公务烦闷时,她给予安慰,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苏轼与朋友小聚时,她会奉上一壶酒助兴。王闰之不仅是贤妻,也是一位良母,她对王弗所生的苏迈视如己出,这一点让苏轼颇为感动。苏轼和王闰之相濡以沫25载,苏轼称王闰之为“贤妻”“老妻”。在她去世后,苏轼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许下“生同衾死同穴”的承诺。八年后苏轼去世,其弟苏辙按照他的心愿,将他与王闰之葬在了一起。
红颜知己——侍妾王朝云
公元1071年,苏轼34岁,在苏州为通判时结识了12岁的王朝云,将其收为侍女。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18岁的王朝云嫁给苏轼为妾,与苏轼相伴22年,34岁时病逝惠州。
墓志铭:“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PS:补充部分(我上课的时候是口述没有放在PPT里)
侍妾王朝云:王朝云是舞姬出身,12岁时被苏轼收为侍女,18岁成为他的侍妾。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被贬惠州时,她吟唱《蝶恋花》为其解忧,却惹得自己泣不成声;苏轼赴汝州上任时,她携幼儿苏遁相随,却遭遇丧子之痛;苏轼妻逝妾离时,她始终如一随他南迁,不幸病逝于惠州,年仅34岁。苏轼与王朝云相伴22年,他懂她的深情,她也理解他的不合时宜。王朝云去世后,苏轼将其葬在惠州孤山栖禅寺旁,并为她写的墓志铭是四句禅谒:“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还在朝云墓前修建了六如亭,亲自题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乙
卯
正
月
二
十
夜
记
梦
解题
江城子:
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此词双调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韵。
记梦:
梦见爱妻王氏,写下悼亡词。
点明作词时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近四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mǎo
zhēng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双方茫然不相知
开篇直抒胸臆,点名妻子已去世十年,生死相隔,杳无音讯,营造一种极其沉痛、凄凉的氛围。“十年”时间之长,凸显思念之深,痛苦之持久。
看似矛盾,实则真挚深沉。这种情感不是靠刻意回忆来维持,而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内心深处,深刻地表现出苏轼对亡妻的爱已融入生命之中,成为一种本能。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情景交融,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相思之情的凄凉: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坎坷,满肚子的委屈无处宣泄,无人倾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外貌描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外貌。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尽显岁月的摧残和生活的磨难。
十年间,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不断地被贬,宦海浮沉,历尽沧桑,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通过自身外貌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对亡妻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悲叹,将那种物是人非、时光匆匆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下阕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白描(表现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用形容词或修饰语,不精雕细琢,层层渲染。
“小轩窗,正梳妆”运用白描的手法,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妻子在窗前梳妆的美好场景。
然而这一切终究梦一场,越美好,梦醒就约凄凉。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强烈地烘托除了苏轼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以及现实中无法相见的痛苦。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久别重逢,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思念、哀怨、痛苦都在这“相顾”中传递。
泪千行,情感压抑到极致的爆发。千行泪包含了多年的相思之苦、阴阳相隔的悲痛、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以及现实无奈的哀伤。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对写(表现手法)即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的情况,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运用了对写的表现手法。词人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悲痛欲绝,而是设想亡妻在那明月照耀的短松岗上,因为思念自己而年年断肠。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转化为亡妻对自己的牵挂,使思念之情更加深沉厚重。
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岗”描绘出那片埋葬着亡妻的山岗,在明月的照耀下清冷的景象。明月依旧,爱人已逝,以景结情,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添无尽哀思。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实
虚
全词虚实结合,以实景衬实虚景,将现实与梦境交织,表达了对亡妻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