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生物 课题 第17章 第2节 动物的行为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先从行为的作用方面简介了动物的几种常见行为,通过学生分析图片中几种行为的特点和意义,通过探究动物的一种行为的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研究动物行为,并对行为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接着从行为的发生方面结合图片分析两类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最后说明了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以及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行为还是很感兴趣的,对动物行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类型很容易区别。但对动物行为的作用和特点的分析有一些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在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活动方案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区分各类行为,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过程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的能力。
情感价值 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策略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本图例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老师提供的素材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并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 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例子。
教学难点 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展示展示图片问:小燕子为什么每年都会来呢?这是动物的一种行为,它是什么行为? 欣赏歌曲回答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探索新知 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动物的行为有哪些主要类型?按照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分,动物行为有哪些类型?小结一、动物行为的分类1.从作用分2.从获得过程分展示图片 视频评价小结二、动物行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表现、产生的过程、意义方面分析:不管哪类行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怎样探究动物的行为?希望同学们法布尔学习,做个昆虫学家。三、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提示注意点:1.预先画好设计图,为避免遗漏,每次记录结果拍照留下图像资料。2.小组成员请注意分工。组长、绘图员、食物准备员、计时员、拍照员、记录员。 参考方案一1.称取几种食物各50g,装入保鲜袋。2.找到蚁穴,在距离蚁穴同距离(50厘米)、同方位(迎风)放置食物堆。拍照。3.15分钟观察一次,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并拍照。直到食物运完。4.分析数据,整理照片。方案二1.培养一个蚂蚁窝。(在可乐瓶中)2.称取几种食物各10g,装入保鲜袋。3.准备 1个变长为 30-40厘米的正方形纸盒。4.在4个角分别放上食物堆,蚂蚁群放中央。 拍照。(1)10分钟观察一次,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并拍照。直到食物运完。(2)分析数据,整理照片。组织交流方案,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实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得出结论总结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人类为什么要研究动物的行为?如何根据鼠的行为特点进行鼠害防治?评价 阅读P65, P67-68, P70-72,回答看图和视频,区分各种行为类型。1.图片中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类行为?各自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什么意义?2.图片中哪些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后天性行为?哪类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3.从黑猩猩和鸡的行为形成看,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吗?为什么会有差异?讨论交流 1.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本实验要用到什么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法2.你的问题是什么?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食物的颜色或气味3.到哪里去寻找蚂蚁?如何寻找蚁穴?食物堆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何摆放?树脚下、墙角、草丛下的(温暖阴暗潮湿)洞穴中,食物要同质量、同方向、等距离,作好标记,便于观察和记录。4.如何观察才能取得科学的实验数据?按距离长短每隔一段时间(如15分钟)把食物堆上的蚂蚁计数一次,直到某种食物没有为止。小组制定方案交流课后实施方案下节课交流结果结合例子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热爱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更好地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知识应用 练习1.下列属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有哪些?①刚从卵膜中孵出的蝌蚪就会游泳②蜘蛛织网③小狗跳火圈④黄鼬遇到敌害释放臭气⑤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跳过来⑥蚂蚁筑巢2.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来到陌生的主人家,刚开始有点怕人,只会乖乖的吃饭、睡觉。后来经过主人的训练以后,它学会了到指定的地方去拉屎、拉尿,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它还经常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呢!于是,这家的主人对它是疼爱有加,每顿饭都有好吃的,还直夸它聪明呢。3.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章鱼放入大鱼缸里,中间放一块玻璃板,将鱼缸隔成两部分,其高度低于鱼缸的高度,使章鱼可以从鱼缸的一侧越过玻璃板游向另一侧。将食物放入远离章鱼的一端,当它看见食物时,只是扑向玻璃板,多次碰撞后,才能越过玻璃板去捕捉食物。在做狗越过障碍取得食物的实验时,看到狗较快的学会绕道;而猴子只需一次就学会绕道捕获食物。(1)章鱼、狗、猴子越过障碍获取食物,都属于______行为。(2)上述实验证明:动物越高等,_______行为越复杂,越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大大增强了_______的能力。4.不同白冠雀鸟群的鸣声基调相同,但又有各自的“方言”。如果把某个白冠雀鸟群(A)的幼雏(a)移到另一群白冠雀鸟群(B)中去,待长成成鸟时,a的鸣声就不同于A鸟群而更接近于B鸟群;但如果把白冠雀的幼雏(b )移到黄莺鸟群中生活,它却学不会黄莺的鸣声,回答:(1)a的鸣声基调与A的鸟群相同,这是_______行为在起作用;具有B鸟群的“方言”特点,这是________行为在起作用。(2)b 学不会黄莺的鸣声,是因为体内不具有控制着黄莺鸣声的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______行为是在_______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 回答 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 补充习题P32 19、20评价 完成作业 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关注动物的行为。
回顾反思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分层作业 布置作业 导学练P39 1-21、P421—20必做 21选做 补充习题P29 3—31必做反馈纠错 完成作业 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1.从作用分2.从获得过程分二、动物行为的特点三、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教后小记:本节课以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上的图文信息,结合信息库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从作用与获得途径上对行为进行分类,找出各行为的特点与关键词。根据提供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出动物行为的特点与意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给予恰当地指导。在实验探究中,在分析设计方案时,一定要充分地给予指导,讨论分析要充分,然后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