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50张PPT)——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50张PPT)——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2 17: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新课导入
照片中的碧水、蓝天、白云、山地、草地、牛羊、构成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实际上,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缩影。
问题:照片所展示的自然环境涉及哪些要素和哪些圈层?这些要素或者圈层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核心素养
区域
认知
地理实
践力
综合
思维
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要素在不同尺度(如全球尺度和地方性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如何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不同等级的区域空间结构。
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举例说明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如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
结合相关图文材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促进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包括某一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后如何影响其他要素,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理解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本节知识结构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CONTENTS
目录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PART ONE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
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
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01
02
地貌会对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产生影响,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不同的地貌单元往往对应不同的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气候会对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发生作用,湿润区、干旱区、温暖区、寒冷区等不同的气候区往往对应各自不同的水文、生物和土壤,以及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
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变化会对地貌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03
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
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植被
土壤
气候
地貌
水文
自然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气候变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气候变干
河流流量减小
植被变稀疏
土壤有机质减少
风沙地貌发育
自然环境向着荒漠化方向发展
知识拓展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会对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影响。
活动
寻找家乡或者学校周边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仔细观察和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 列表展示选定地点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主要特征。
2. 说明选定地点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PART TWO
全球角度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
地球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区域尺度
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环境的一致性主要是干旱,干旱抑制了其他因素发挥作用,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图5-2-4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
区域尺度
图5-2-4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
深居内陆
干旱
西北地区整体性自然环境
水文
土壤
地貌
植被
地表水分贫乏,河流欠发育,多为内流河
降水稀少
发育差、有机质储量少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
干旱大陆性
活动
1. 说明青藏高寒区或者东部季风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
2. 说明热带雨林带或者寒带冰原带的一致性环境特征。
图5-2-4 中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示意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PART THERE
全球角度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以发展过程
地表环境的发生的发展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条件
整个地区都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和外部圈层的形成,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的演化
区域角度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西北干旱环境特征的形成,除了受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影响外,还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越来越难以到达该区域,并且该区域的下沉气流越来月强,导致该区域气候越来越干旱
知识窗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下强烈隆升,从此改变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并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识窗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促进了青藏地区高寒环境的形成。高原隆升后,气温下降,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冻土广布,冰川地貌发育。
知识窗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二是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升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知识窗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三是增强了我国东部季风环流的影响。高原隆升后,高原面与同纬度长江中下游高空对比,夏季形成热低压,冬季则形成冷高压,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季风环流。
活动
从以下四个区域中任选一个,查阅资料,概括其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环境特征发生发展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A. 青藏高寒区 B. 我国东部季风区
C. 亚马孙平原雨林区 D. 撒哈拉荒漠区
活动
冰岛,欧洲西北部岛国,位于大西洋中脊火山活动带,岩浆活动活跃,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境四分之三是高原,冰川占全岛面积的11.5%。北部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热和水力资源丰富。2010年3—4月,冰岛南部、雷克雅未克以东的艾雅法拉火山喷发,岩熔喷涌,并释放大量气体与火山灰,散发的热量使200米厚的冰川融化。
图5-2-6 冰岛火山喷发
图5-2-7 冰岛火山熔岩喷涌
活动
冰川融化造成河水水位上升,引发的洪水阻断了当地的公路和桥梁,数千居民撤离。火山灰在大气层扩散,导致冰岛、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多日阴天,欧洲西部多国航线中断。火山灰堆积至农田、草场、房屋等地,最厚处达10厘米。
1. 试以冰岛火山喷发为例,说明火山活动使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反应。
2. 说明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致性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PART FOUR
气候与地貌
湿热的气候环境促进了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西北内陆干旱的气候环境促进了风沙地貌的形成
气候→地貌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状况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地貌→气候
气候与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为北方地区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是因为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小,较均匀
气候→水文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
水文→气候
气候与生物
赤道附近的植物和动物耐热;而亚寒带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耐寒
气候→生物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得多
生物→气候
气候与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肥沃的黑土;江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较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
气候→土壤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土壤→气候
地貌与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地貌→水文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水文→地貌
地貌与生物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洞穴中有奇特的洞穴生物
地貌→生物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减少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貌形态
生物→地貌
水文与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中
水文→生物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生物→水文
土壤与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生物
生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即提升了土壤肥力
生物→土壤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PART FIVE
概念和成因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大气圈
岩石圈
岩石圈
生物圈
O2、CO2
CO2、降水
无机物
有机物
水、无机盐
有机物

矿物质
尘埃
降水、风能
水汽、热能
降水、重力势能
水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生物循环
环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能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意义: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能量: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堂小练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正确顺序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解析: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湖泊深度越来越浅,水域面积越来越小,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微弱,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相应的土壤、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据此并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故选A。
A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该演变过程是生物因素发生了变化,水文、地形等因素也随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B 。
B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两题。
3.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解析:
B
4.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解析: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B
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从而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地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某一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A正确。
A
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从而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而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C 。
C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