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老子和《道德经》
目录
孔子和儒家学说
百家争鸣
老子和《道德经》
壹
导弹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马王堆汉葛出土的帛书《老子》
1.简介
材料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孔子问礼》
材料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①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主张
孔子和儒家学说
贰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文化 成就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
春秋晚期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应该就可以把《易》的文字内容理解清楚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
1.简介
(1)核心思想:“仁”。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受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城服,社会才会稳定。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孔子的思想主张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提高劳动人民的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积极意义:
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叁
孔子
老子
孟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论辩,同时相互学习、吸收的学术局面。
“诸子百家”:①“诸子”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②“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可以划分为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等。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关系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概念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环境自由)
“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背景
材料 百家争鸣所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同时这个时代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也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学派
代表 人物
著作
思想 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武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孙子兵法》
仁政,民贵君轻;仁者无敌
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树立君主权威;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3.学派及主张
孟子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其正的大丈夫。这种精神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重要影响。
墨子
《墨子》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主张 “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伐兼并、残害生命。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几何学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书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庄子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身为韩国的公子,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遂著书多篇阐述了其法治思想,秦皇读后推崇备至,仰慕已极。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被迫派韩非出使秦国。然而韩非在秦国却未被信任和重用,后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
孙武
兵家也是当时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
知识拓展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4.影响
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文化传承: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随堂训练
1.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传统思想紧密相关。中医主张根据时节、气候调节人的作息规律,以达到顺应自然、协调平衡的养生效果。与这一主张关联密切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随堂训练
2.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随堂训练
3.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诸侯争霸 B.私学兴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随堂训练
4.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这反映出( )
A.依据实际,施展智慧治国理政
B.治理国家,只能采取改革的方法
C.治理国家,只能依靠法治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堂训练
5.战国思想家墨子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算,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人们只知“自爱”“自利”。为此,他主张(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贵贱有序
随堂训练
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依法治国”的代表人物是( )
A.孙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随堂训练
7.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宽而得民”,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可见,他们认为为政者应( )
A.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B.维护君主专制体制
C.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D.勇于突破传统束缚
随堂训练
8.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源自《庄子·逍巡游》中“北贸有鱼,其名为鲲"。下列属于庄子的观点的是( )
A.主张民贵君轻 B.主张兼爱非攻
C.主张道法自然 D.主张法治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