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式报刊的发展脉络和相关史事,了解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与时代的关系。
2.懂得照片、档案、著作、报刊等是获得史料的基本途径;
3.初步学会分析数据史料和文献史料。
4.体悟中国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发展的艰难性和对时代发展的推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教育发展情况和报刊业的发展
难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1840年开始,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展海外市场,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略中开始了抗争与探索,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反封建与反侵略的时代背景下,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相联系,形成整体历史时空观念。
二、 新课讲授
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浏览并了解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出示材料并提问: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在人才培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分析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急需懂得外国语言的翻译和外交人才,因此新的时代要求呼唤新的教育。
【第一篇章:因时而新——近代教育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 125页,梳理近代教育发展的过程。学生:预习课本后完成表格内容并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出京师同文馆培养了一批翻译和外交人才,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提取和归纳能力。师:出示图片并带领学生梳理京师大学堂的发展历程,得出社会发展推动教育革新,教育革新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
师:出示新式学堂开设课程和培养人才的材料并提出问题:新式学堂“新”在哪里?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和培养人才两方面回答。
教师总结:新式教育在学习西方的新的时代要求下,采用新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新的人才,教育近代化发展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表述的能力。
过渡:新式学堂迢迢不断如春水,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的阻碍,这种制度是什么?
(学生答科举制度)
师问:依据所学知识,哪位同学能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学生回顾旧知回答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僵化与废除的相关知识点。
教师引导点出科举制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并总结废除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的废除是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设计意图】在前后联系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并理解科举制的废除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过渡)近代新式人才的思想解放还与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如万国公报,除宣传西方的科技文化外,也宣传殖民化思想,为殖民侵略行为作辩护。此时,中国急需面向中国人的更加客观真实的报刊。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因时而生的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篇章:因时而生——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师提问:你知道近代化探索中创办的哪些报刊杂志?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内容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近代报刊杂志的回顾和新课的结合,从具体知识点上将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和近代化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整体史观的形成。
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简介《申报》。
学生依据预习组织语言,从时间、地点、地位等角度简介申报的相关情况。
教师总结并提问:近代还有哪些著名的报刊杂志?学生依据本册所学知识回答,教师总结并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新青年》的相关知识?学生从创办、发表文章、主要宣传内容等回答。
师问:据材料,近代新式报刊、杂志“新“在哪里?(提示:同桌合作分析)学生依据材料回答。教师总结:近代报刊“以言论觉天下”,推动了思想解放,启迪了人们的政治觉悟,推动政治改革或革命,近代报刊以其内容广泛性、报道及时性、较高的史料价值、舆论引导性等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推动社会进步。
(过渡):近代新式报刊杂志的大量发行,促进了出版业在中国的发展。
师:出示视频,提出问题:这是哪一新闻出版机构?并回答视频右侧问题。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直观展示商务印书馆的创建和概况,并提升学生通过视频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能力提升工程 2.0中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的微能力点,采用可视化方式战士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推动课堂教学环节展开,丰富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简介商务印书馆:他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出版机构,保存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出版了教科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且在抗战时期起到了宣传抗战思想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商务印书馆的理念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出示工具书新华字典,点出新华的含义就是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中国,过渡到同名的文化出版机构新华书店,请同学们翻看教科书第二页发行机构,说明新华书店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近代的新闻出版业在文化担当的路上发展着。
【设计意图】从抗战时代背景出发,说明文化出版机构反映了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师出示材料并提问:分析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影响?(提示: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和新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教师总结: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也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还传播了革命思想,推动了思想的启蒙,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过渡)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学艺术奏响了时代和民族的强音。
【第三篇章:因时而作——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师:本篇章的学习将采用文艺鉴赏大会的形式进行,有请本环节的两位小主持人。
主持人 1:同学们好,下面让我们进入文艺鉴赏大会,活动要求:1.自主学习 2分钟,然后小组合作2.阅读 P127--P128,了解近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和作品的精神内涵。学生:两分钟自主预习,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准备参与大会活动。主持人 1引领进入活动环节一:认名家方式:小组代表上台进行互动归类,主持人验证结果。主持人 1引领在初步认识名家的基础上进行环节二:品名作。方式:出示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节选内容,品鉴这篇文章的思想?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
主持人 2总结点评:鲁迅在 1918年 5月发表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青年》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以特有的深刻性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发出了革命人道主义的呼声。鲁迅先生对封建性的认识是“一针见血”的,“吃人”是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抹杀,反映了近代反封建的时代主题。鲁迅先生始终行进在改造国民性、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可以说,文字是鲁迅先生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主持人 1引领环节三:观画展。
方式:主持人简介齐白石的事迹,展示画作并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吗?你认为他通过此画想表达什么寓意呢?学生依据画作和提示填空作品相关信息,并依据画作内容和时间信息判断创作背景和内涵。
主持人 2总结:这幅画是徐悲鸿 1940年创作的,联系思考 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体现了反侵略的时代精神。
主持人 1引领进入环节四:听红歌。
方式:播放歌曲并提问:这是哪一首音乐作品?从激昂的旋律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欣赏聆听并回答歌曲是《黄河大合唱》,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主持人 2补充《义勇军进行曲》并总结:它们都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气势磅礴的曲调,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鼓舞全国人民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可以说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主持人 1引领进入环节五:品名作方式:点出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出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三部小说的内容梗概,提问这分别是哪部文艺作品?学生依据内容和自身知识回答。
主持人 2总结:这些解放区的文学作品加上歌剧《白毛女》,从时代特征来看,它们都反映出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和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压迫的反抗,这些文学作品是时代的镜子。
主持人 1引领活动六:看电影方式:
提问:近代有哪些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著名的电影?学生根据小组合作预习成果回答环节小结:通过同学们提名和主持人总结的方式评选出本节课的文艺鉴赏达人,颁发证书。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并退场。
【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通过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品评加深学生对一定时期的文艺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的理解,突破本课难点。
体现能力提升工程 2.0中的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微能力点,提高小组成员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及时有效推进小组虚席进展,推动了集体智慧的沉淀与分享。
教师总结活动情况,并进行点评。师:出示文学艺术作品整理的表格,通过作品的时期和主旨分析出体现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主题。
师:出示习近平语录并引导学生得出启示: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设计意图】文化总能在国家重要关头感国运之变化进行情感升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课堂学习感悟和收获,教师出示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课堂小测】
出示题目,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小测,并对知识再次查漏补缺。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堂小测1.文艺作品往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体现了时代精神。下列作品中能够反映出抗战精神的是( )
①《愚公移山》②《义勇军进行曲》③《黄河大合唱》④《狂人日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新式出版机构。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
A.齐白石 B.茅盾 C.徐悲鸿 D.鲁迅
4. 优秀的歌曲作品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心声。《义勇军进行曲》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和平建国
5.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一.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如( )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B.赵丹的《马路天使》
C.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D.郭沫若的《女神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以来教育、新闻出版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近代中国面临着近代化转型,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解放、技术传入都会引发教育文化事业变化,不断发展,而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反过来推动政治变革、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联系紧密,从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收获:
1、本节课是一节相对比较零散的文化课,因此我在处理每一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串联起了本课的线索,章节标题不仅体现了本节课的三个主要部分,也体现了文学艺术作品为时代发声,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反映的主题。在板书设计上也采用了呈现篇章标题的方式直观展示本课的主要线索,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
2、在课堂导入环节上,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被侵略同时中国人民探索与反抗侵略的线索,提炼出了中国近代社会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主题,帮助学生将近代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放到时代大背景下去学习,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3、在学生活动上,为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性的采用了文艺鉴赏大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于文艺作品的了解,并通过介绍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渗透一定时期的文艺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反映的思想内涵。在形式上采用了小主持人引导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这为以后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借鉴。
4、在内容设计上,对于各环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到位,对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花了很大功夫,从效果上看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引导也比较到位,学生的接受度比较高。在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材料,直观的展示了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本节课内容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后期自己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发现,教学仪态存在一定问题,由于紧张导致表情和肢体动作僵硬,语速语调的变化不够明显,缺乏情感调动,在学生活动环节也缺乏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参与,说明准备不够充分。
2、在课程设计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语言也稍显匮乏,对于学生的提问形式比较单一,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更加精细的备课本,也要更加全面的备学生。
3、在课堂活动环节,没有给予小主持人充分的指导,小主持人的仪态和语言、临场反应还有许多带完善的地方,今后会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堂的小结环节过于仓促,没有充分的梳理本课知识,缺乏系统梳理的过程,有些虎头蛇尾,也缺乏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点评,需要在今后的授课中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