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登高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 登高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8: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杜甫



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背诵全诗。

从意象入手,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理解杜甫深沉的苦痛忧思,体会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公元712~770年
作者介绍
杜甫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品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忧国忧民,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 杜工部集 》传世。
公元712~770年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作品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文学常识
律诗特点:
字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每二句成一联,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出句
邻句关系
字数固定: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文学常识
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1、句法要相同;
2、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3、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工对: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人生四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豪迈浪漫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生活、思想、创作转变时期
天宝五载,诗人到长安。
六载,应诏赴举。李林甫“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第。
十载,进献三大礼赋等作得玄宗赏识,奉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才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器甲仗)的八品官职。
悲愤不平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代表作:《丽人行》、《兵车行》
杜甫人生四时期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创作丰收时期
安史乱起,天宝十五载,长安沦陷,诗人与妻儿颠沛流离。七月,将妻室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奔赴肃宗灵武行在。途中陷贼,押回长安。至德二年(757),诗人冒死逃脱,投奔凤翔行在,授官左拾遗。不久,因救房琯险遭刑戮。后获准回鄜州省亲,写了《羌村》三首、《北征》。次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在由洛阳回华州的路上写下了“三吏”、“三别”。
代表作:《哀江头》、《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
杜甫人生四时期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创作丰收时期
[明]谢榛《四溟诗话》:
“子美不遭天宝之乱,何以发忠愤之气,成百代之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羌村》
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忧国伤时、抑郁悲愤。
杜甫人生四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创作鼎盛时期
回华州不久,因政治绝望,弃官至秦州,后又至同谷,再由同谷奔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筑草堂,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严武镇蜀,尝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严武卒,诗人买舟南下,大历元年(768),抵达夔州(今奉节)。大历三年(768),辗转漂泊于江陵、岳阳、潭州、衡阳。大历五年病卒于潭州往岳阳的船上。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壮游》、《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
忧国忧民思想更深邃、诗风更纯熟。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写作背景
课文研读
首联+颔联——登高闻、见之景色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首联、颔联中的意象,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表现这些意象的?
【解读】以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气氛,借以衬托作者的心境,这便是用了融情于景的表达方式。
【明确】艺术:删去虚字,突出形象,对仗工丽。
色彩词,冷色调,将秋景衬托得更为凄凉
“哀”是情感词,既是形容猿的叫声,也是表达作者的心境。
课文研读
首联+颔联——登高闻、见之景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急”所闻
“渚清”所见
思考:颔联写登高的山所闻和水所见,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他是怎么表达的?
【解读】集中笔墨,突出意象。
在作者的笔墨修饰下,其画面更加浩大、壮丽,意境也比首联更胜一筹。
【明确】“萧萧”描述了无数落叶随风飘落的景象,通过“萧萧”二字,可以感受风之急,营造一个凄清的氛围;“滚滚”突出了长江的辽阔,永不停息,壮大了诗歌的意境。
同时在动态方面也得到了加强,景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贴近和迫切。
课文研读
颈联+尾联——登高感触之深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第一句:“万里”横向空间
第二句:“百年”纵向时间
横向空间对照纵向时间,增添了诗歌广度与深度
问题:思考颈联中写了哪些事情?隐含着怎样的情感色彩?
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课文研读
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
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
身患疾病,八可悲。
“八意”即“八悲”,思考颈联含有哪“八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课文研读
颈联+尾联——登高感触之深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副词,作副词,意为“很……甚”
“繁”“停”二字让人触目惊心,无处宣泄的愁绪只能郁积心头,愈发沉重,且不断补充而来。若多病中的诗人杯酒不停,会加速生命的流逝速度;但停杯则使胸中的抑郁之气不得抒发,同样会导致生命在积重难返的痛苦中快速衰竭。诗人身心濒临绝地,令人倍感压抑,令人感情更加沉郁,令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功力。
作者为何要“停”了酒杯?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整体感知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从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加以分析。
整体感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
天高
猿啸
渚清沙白
鸟飞回
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
正如诗人现在的处境,在广阔的天地间,只有孤苦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清”“白”冷色调,突出环境的肃杀凄凉。又写出壮阔宏大的背景。
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
——郦道元《三峡》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岳飞《满江红》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整体感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意境
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相关诗句:抒发在浩瀚宇宙间个体生命渺小的情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两联的图景
整体感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为何而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思考:你能读出几层?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
国家动荡不安;自己人到暮年,壮志难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俄国别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课堂小练
《客至》
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
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引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
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课后小练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