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练习- 统编版 (2019)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为19世纪初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头戴礼帽的神父手指蒸汽火车面带嘲弄地问另外两人:“那个吐白烟的机器,所谓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靠什么行走的?”两人答道:“我们也不知道,车里头也许藏着一匹马。”漫画的寓意是( )
A.宗教神学严重阻碍工业革命进程 B.蒸汽机车已经广泛用于交通运输
C.技术革新受到社会质疑甚至否定 D.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
2.1497年,英王亨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美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这说明( )
A.欧美之间的新航路由此开辟 B.国家力量推动航海事业发展
C.私人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D.欧洲国家间的航海竞争激烈
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4.1825年美国伊利运河通航,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不仅纽约州政府大力支持,而是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这说明伊利运河( )
A.加强了美国各地间的联系
B.增强了美国对外贸易竞争力
C.促进了铁路交通设施建设
D.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
5.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有利于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B.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
C.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6.1912年4月,孙中山说:“建设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为铁道,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现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据此可知,孙中山( )
A.主张实现民生主义目标 B.揭露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C.旨在举全国之力建铁路 D.认识到铁路修筑的紧迫性
7.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8.秦汉两代朝廷非常重视道路的建设。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纽。这些成就的取得( )
A.保证了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说明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的核心
C.得益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D.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
9.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 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0.据史书记载,汴州(今开封)在中唐时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人庶浩繁”,唐诗中对当时的汴州亦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之描述。当时汴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汴州的都城地位 B.交通位置优越
C.少数民族的内迁 D.抑商政策废除
11.15世纪左右,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他们无法准确测量经度,木制船壳无法抵抗船蛆的侵蚀,储备的食物不适于长期航行,船上的卫生与生活条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使,这些人所进行的探索极大地扩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围。下列对这一说法认识正确的是( )
A.当时欧洲经济水平全球领先 B.16世纪后地中海商业更兴旺
C.利益驱动下的海洋积极探索 D.英国和荷兰是航海时代先驱
12.1869年,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贯通;1914年,便利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航运的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 )
A.助推了环球航行的实现 B.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D.加剧了沿线国家的冲突
13.观察如图,元代运河在隋朝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上“截弯取直”,其主要目的在于
A.减少水患洪灾的次数 B.为统一全国的战争准备
C.显示元朝经济的发达 D.减少南方财富北运成本
14.它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运河之一,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且目前仍在通航。这条运河是
A.京杭大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基尔运河
15.我国物流业在秦汉时期已发展成熟,车运输货物称“传”,速度更快的马运输称“驿”,负责传递文书的机构就是“驿置”。秦始皇为征服百越,开凿灵渠运送军粮,是为漕运。以上物流运输( )
A.是政府主导设置的专门机构 B.消除了区域经济差异
C.以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为主 D.方式多样且水陆并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以前,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汴州才以此为契机迅速崛起,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汴州城市的扩大,人口的激增,同时也给政府治理增加了难度。中唐以后,汴河成了唐朝的经济生命线,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
——摘编自井红波《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
材料二 在原料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双重压力下,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直到1885年议会最终通过了曼彻斯特提交的方案。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加之曼彻斯特城与海平面落差较大,且运河出海口存在争议,因而运河从1887年动工,至1893年才宣告竣工。
——摘编自王伟《曼彻斯特海船运河兴衰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的开通对唐朝城市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曼彻斯特修建海船运河的背景及不利因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始于秦汉而终于晚清,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经济内容。漕运的发展轨迹与整个封建经济的动向密切相连。秦汉时期,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事费用,漕运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由于运河的开通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漕运方向由东西向转为东南西北向,漕运渐趋稳定,有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元代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明清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此期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都十分严密和健全;明清漕运涉及的范围很广。此时,漕运重心已完全落在南方,漕运方向转变为南北向。
——摘编自吴琦《漕运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英商在沪擅自修筑吴淞铁路,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共建铁路干、支线170余条,长2.71万公里(含台湾铁路)。这些铁路的所有制,含外国资本、国营、商办及官商合办四种。旧中国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帝国主义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筑路环境。许多铁路筑筑停停,成了“胡子工程”;有些仅作了规划,而未开工;有的开了工,又中辍;有的建成了,后被拆除。由于多头修路,依赖外国,旧中国铁路的技术标准、设备型号和管理制度等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摘编自陈晓东《旧中国铁路业的缩影》
材料二 1957年10月,中国建成了贯通南北、具有世界水平的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长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1958年元旦,成都火车站举行了宝成铁路通车仪式,“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青岛四方厂仿制国内现有机车,造出“解放型”蒸汽机车,随后自行设计出“胜利型”“和平型”蒸汽机车及内燃电力并重的“东方红型”机车。
1978年,铁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开始激增,铁道部采用社会融资的方式修建铁路。截止2006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7.6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成为了真正的铁路大国。1997年起,中国铁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干线大提速。2007年第6次提速后,中国迈入高铁时代。 截止2020年底,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装备输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经通过铁路、公路深度链接“一带一路”大发展战略下的沿线国家,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条条互联互通的繁荣之路不断崛起。
——摘编自李京航《中国铁路百年史——从动荡岁月到崭新纪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业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业发展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末期,郑国受韩国派遣,以水工的身份来到秦国,承担修建引泾灌渠工程。韩国此举意在“疲秦”,消耗秦国实力,使其放弃吞并六国之计划。“公元前 246 年,(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摘编自《史记·河渠书》等
材料二 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 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 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国渠的建成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进行简要的评价。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统一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摘编自新华网《大运河文化的灵魂》
材料二 1814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825年,英格兰的史托顿与达灵顿铁路成为第一条 成功的蒸汽火车铁路。后来的利物浦与曼彻斯特铁路更显示了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重视,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并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反映出了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得到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反映19世纪初神父以及另外两人不了解蒸汽机车的动力运行机制,说明这一时期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D项正确;选项夸大了宗教神学对工业革命进程的阻碍作用,表述有误,排除A项;19世纪初蒸汽机车刚刚发明,并未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排除B项;漫画仅反映民众不了解蒸汽机车,并不是质疑与否定,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据材料“英王”颁发给卡伯特“航海特许权”,“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美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国家力量推动了航海事业发展,B项正确;欧美之间的新航路由哥伦布开辟,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国家支持航海事业,不体现私人商业活动是否受到限制,也不体现欧洲国家间航海竞争是否激烈,排除C、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隋唐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说明建设交通有利于隋唐两代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工运河修建技术,也无法对比得出“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海路并举,而且材料也没有对水陆与陆路交通进行比较,排除B项;大运河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涉及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东部的制造商以及移居到西部的人口也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利运河的开通便利了美国东西部交通,方便东部的移民迁入和企业进驻,助推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发展,D项正确;伊利运河加强了美国东西部的联系,而非“各地间的联系”,排除A项;伊利运河便利美国国内交通,而非对外联系,排除B项;伊利运河修建时,“铁路时代”尚未来临,运河一定程度上替代铁路的作用,故不能促进铁路交通设施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可知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需要仰仗江南,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但元大都“去江南极远”,因而修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元朝时江南已经是经济重心,排除A项;元朝的民族征服主要与民族政策和防止汉人威胁有关,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没有涉及民族问题,排除C项;与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指的是对外贸易交流,京杭大运河和海上运输航线都是国内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依据材料“交通最要者为铁道,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现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可知,孙中山认为铁路是交通运输中最为重要的,强调了铁路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说明了铁路修筑的紧迫性,D项正确;孙中山主张平均地权,实现民生主义,排除A项;孙中山没有揭露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铁路修筑的紧迫性,而非举全国之力建铁路,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西汉武帝时,在秦成果的基础上,开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可知,秦汉两代朝廷进行了庞大的交通建设,其目的是政府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秦汉政治的需要,C项正确;“保证秦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选项夸大了交通建设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排除B项;交通建设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无法确保,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自江、淮达于河、洛”,汴州“舟车辐辏,人庶浩繁”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开通对汴州发展的影响,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大运河开凿后的交通位置优越,B项正确;汴州不是唐代的首都,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汴州增加的人口来自少数民族内迁,排除C项;唐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但没有废除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欧的对外殖民探索,是建立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之上的,探险家们为了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符合材料的表述,C项正确;当时欧洲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全球领先,排除A项;16世纪之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海洋航行主要地区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地区,排除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世纪以来西方航海时代的代表,因为他们是新航路的开拓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苏伊士运河贯通”,“巴拿马运河开始运行”,这些运河的开通,都便利了交通运输,加强了世界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环球航行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已经实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需求,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运河开通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的主要目的是为便利南方财富北运,减少运输成本,D项正确;修建运河并非为了减少水患,排除A项;材料与统一全国、显示经济发达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红海,目前仍在通航,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运河之一,C项正确;中国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与“连接地中海和红海”不符,排除A项;巴拿马运河连接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排除B项;基尔运河为德国国内运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材料“传”“驿”“驿置”“漕运”体现的是当时的物流多样且水陆并用,D项正确;材料中物流方式不一定都是由政府主导设置的,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运输公粮和军需物资”只是灵渠的作用,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D项。
16.(1)影响:改善了汴宋二州的水运交通环境;促进了汴宋二州商业的繁荣;增强了汴宋二州的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了汴宋二州的政治地位;促进了沿线新城市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海运成本相对较低;美德崛起对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威胁;工程技术的成熟;曼彻斯特深处内陆的区位劣势。(任答两点即可)不利因素:地理环境影响;各方利益博弈;资金缺乏问题。(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汴州(今开封)地区并不发达,隋开通汴河后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宋州(今商丘)也一样,因为汴河便利的交通环境而地位陡增”可得出改善了汴宋二州的水运交通环境;根据材料“唐人王建曾赋诗曰赞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可得出促进了汴宋二州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汴宋二州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可得出增强了汴宋二州的城市综合实力;根据材料“政府先后在汴州设河南、淮西等节度使,汴州成为中原的重要军镇”可得出提高了汴宋二州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随着汴河水运交通的不断发达,沿线一些新兴城市开始崛起,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宿州与河阴”可得出促进了沿线新城市的发展。
(2)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不得不对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成本精打细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海运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从1873年开始英国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萧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德崛起对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产生威胁;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土木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沟通海洋的大型运河相继开凿”可得出工程技术的成熟;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可得出曼彻斯特深处内陆的区位劣势。
不利因素:根据材料“曼彻斯特的内陆城市区位与不断扩张的海外贸易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可得出地理环境影响;根据材料“利物浦作为英格兰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资本家们出于竞争而极力阻止并在议会游说”可得出各方利益博弈;根据材料“一直受制于资金影响”可得出资金缺乏问题。
17.(1)特点:兴起较早,持续时间长;漕运制度越来越完备化、体系化;从以运送军粮为主到涉及物资范围广泛;东西转向南北,路线与历代都城变迁有关;方式上先河运,后海河并用。
(2)原因: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变迁;运河的开通;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历代的积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始于秦汉而终于晚清”可以得出兴起较早,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都十分严密和健全”可以得出漕运制度越来越完备化、体系化;根据材料“明清漕运涉及的范围很广”可以得出从以运送军粮为主到涉及物资范围广泛;根据材料“漕运重心已完全落在南方,漕运方向转变为南北向。”可以得出东西转向南北,路线与历代都城变迁有关;根据材料“元代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可以得出方式上先河运,后海河并用。
(2)原因: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政策等角度加以分析即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变迁;运河的开通;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发展;历代的积累。
18.(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受制于西方国家;铁路权多样化;发展不平衡。
原因:近代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帝国主义控制;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等。
(2)变化:实现独立自主修建;由仿制到自主研发;铁路里程逐渐领先世界;技术开始向外输出。
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要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1876年,英商在沪擅自修筑吴淞铁路”可知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受制于西方国家;根据材料“这些铁路的所有制,含外国资本、国营、商办及官商合办四种”可知铁路权多样化;根据材料“旧中国铁路的技术标准、设备型号和管理制度等无法统一,五花八门”可知发展不平衡。
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的落后面貌可知近代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根据材料“旧中国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帝国主义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筑路环境”可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帝国主义控制;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可知思想观念落后;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基础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变化:根据材料“自行设计”可知实现独立自主修建;由仿制到自主研发;根据材料“截止2006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7.6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成为了真正的铁路大国”可知铁路里程逐渐领先世界;根据材料“ 截止2020年底,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可知技术开始向外输出。
影响:结合铁路交通对经济、人们生活、国际战略、国际贸易等的影响可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等。
(3)结合近代到现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从独立自主、开放合作等角度分析可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要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
19.(1)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关中平原变成“千里沃野”; 使秦国逐渐走向富强,为统一中国增强了物质基础;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积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开凿过程中,征发徭役,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通航后隋炀帝“南巡”奢侈无度,是隋亡原因之一。
【详解】(1)根据材料“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以得出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使关中平原变成“千里沃野”; 使秦国逐渐走向富强,为统一中国增强了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答出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运河的评价,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评价大运河,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积极,可以根据材料“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等信息,从对政治、经济和对后世影响回答;消极,可以根据材料“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等信息,从从对加重百姓负担和导致隋朝灭亡等角度回答。
20.(1)信息: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南北联系的加强;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从欧美扩展到世界;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持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
【详解】(1)信息:根据材料“隋朝在统一后”可知国家从分裂到统一;根据材料“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可知南北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随着南方地区越来越重要,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运河,改道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可知政治中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特点: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以后,亚非地区也兴建了铁路,初步形成了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可知从欧美扩展到世界;根据材料“出现了一些横跨大陆的国际铁路干线”可知从国内线路发展到国际干线到铁路网;根据材料“至1890年,全世界铁路总里程达到61.7万公里,欧洲和美洲占总长的近90%,亚洲3.4万公里,非洲仅0.9万公里”可知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
原因:根据材料“1814年,史蒂芬森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根据材料“伴随着殖民扩张”可知殖民扩张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铁路运输自身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