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新课导入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从源头至巴塘河口,长约1200公里的长江源流域占据了青藏高原腹地的广阔地带,作为三江源的主要构成部分,长江发育了绵延数百公里的辫状水系,随着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当曲相遇,宽阔的河道汇集成通天河,奔涌着穿梭在崇山峻岭中。
汹涌的长江水在陡峭的高山峡谷间肆意流淌,流经青海省曲玛莱县境内时,江水在高原山谷间急速转了个弯,因形似马蹄而被称为“马蹄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丁巴达杰在此记录下了“马蹄湾”一年四季的景色。时光流转,四季更迭,“马蹄湾”的景致各有不同,日复一日的巡护,也让当地生态管护员见证了三江源的绮丽风光。
长江源头“马蹄湾”:四季景致各有不同
问题:“马蹄湾”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方面?
核心素养
区域
认知
地理实
践力
综合
思维
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进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域认知的一般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增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
了解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自然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结合实例,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培育人地协调观。
本节知识结构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CONTENTS
目录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区域自然环境是一个地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要实现一个区域的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弄清楚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PART ONE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从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自然环境要素——地形状况
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状况、分布特征等
自然环境要素——气候状况
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自然环境要素——水文状况
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径流量及季节变化等
自然环境要素——植被状况
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自然环境要素——土壤状况
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内容
自然环境要素
地形状况
气候状况
水文状况
植被状况
植被状况
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状况、分布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气候类型
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
河流、湖泊、沼泽的径流量及季节变化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
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归 纳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PART TWO
分析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
一般步骤
收集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各个要素的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收集对区域自然环境开展的综合调查与分析的资料
收集资料
一般步骤
分析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地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征
要素特征分析
一般步骤
进行两个要素的关系分析,以及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般步骤
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特征
整体特征分析
一般步骤
对典型地点或者沿典型线路进行考察,与他人研究结果和遥感影响解读结果进行比较
调查验证
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环境特征
PART THERE
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四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当地气候的特征。
图5-3-3 四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活动
读图5-3-3,完成下列任务。
1. 读取图中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完成表5-3-1的填空
图5-3-3 四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城市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广州
最热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
气温年较差/℃
夏季(6-8月)降水量/㎜
春季(3-5月)降水量/㎜
2. 根据表5-3-1中的数据,归纳四个城市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性特征。
3.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四个城市气候的一致性特征
水文特征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东部季风区四条河流的月均流量数据,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表5-3-2 东部季风区四条河流的月均流量(单位:m /s)
月份 辽河(铁岭站) 海河(张家坟站) 淮河(吴家渡站) 西江(梧州站)
1 7 6.11 237 1894
2 5 6.75 310 1906
3 25 9.23 468 2385
4 63 7.15 504 4434
5 84 5.12 690 8378
6 96 12.19 796 13878
7 214 35.77 2356 13986
8 373 55.74 2089 12124
9 171 22.90 1487 8758
10 74 14.73 879 4747
11 40 11.35 572 3409
12 16 7.41 348 2228
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多要素关系分析
东部季风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可以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活动
图5-3-4表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东经120°—东经110°沿线自北向南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变化情况。根据图示信息,绘制坐标图并分析不同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活动
1. 读取图中A、B、C、D、E、F、G地点对应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可取相应数据的中间值)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活动
2. 编制代码表示植被、土壤的类型,如用数字1、2、3、4、5、6、7分别代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性亚热带含针叶树的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性热带雨林型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根据你的编码,判断A、B、C、D、E、F、G地点的植被类型与土壤类型代码。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活动
3.在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中任选两项要素设计一幅平面直角坐标图,在图中标注A、B、C、D、E、F、G各地的坐标点,绘制关联线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图5-3-5为植被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5-3-5 植被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
活动
4.以年平均气温为横坐标、年降水量为纵坐标,根据各类植被、土壤所对应的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在平面直角坐标图上标注每一种植被、土壤的代码。利用所作的图说明植被、土壤、气候之间的关系。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5-3-5 植被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
活动
5. 展示、交流不同类型的相关性示意图,并总结该图示区域的整体性表现。
图5-3-4 我国东部自北向南(东经120°—东经110°)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5-3-5 植被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
综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活动
1. 总结东部季风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尝试划分东部季风区的自然带,并简要说明划分的理由。
2. 从气温、干湿状况、植被类型、河流水文等方面,说明东部季风区环境的一致性特征。
3. 从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方面,简述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整体性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知识总结
气候特征
水文特征
地形特征
植被特征
土壤特征
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南方红壤贫瘠,东北黑土肥沃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但现状是多为农作物和人工等人工植被
自北向南,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东部多平原,平原间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量、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受夏季风影响明显,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且越向北,结冰期越长,部分河段有凌汛
自南向北热量逐渐减少,由热带逐渐过渡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各自然环境要素特征
区内差异性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了解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和一般步骤,能利用图表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课堂小练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分别是( )
A.1200m左右,700~900m
B.1300m左右,1800~2300m
C.2000m,700~900m
D.2200m,1800~2300m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点表示物种丰富度,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1300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1300m以下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1300以上物种丰富度随高度的增加总体上在减少;图中坡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坡地的平均坡度最小,所以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为1800~2300m,B正确。故选B。
B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示意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太白山3500~3700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解析: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地处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冰雪带分布较少,影响较小,A错误;读图,3500~3700m海拔段,坡地面积小,说明其坡度较大,B错误;太白山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C错误;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太白山3500~3700m段,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坡地面积小,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种类也少,D正确。故选D 。
D
下图示意沿88°E经线的局部地形和气温变化,其中阴影表示地形剖面,曲线表示7月份海拔4500m高度上的气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月份海拔4500m高度上的气温,青藏高原比恒河平原高出10多度的原因是( )
A.经度差异 B.冰川面积广大
C.纬度差异 D.下垫面海拔高
解析:恒河平原海拔低,其垂直方向上空海拔4500m的地方,离地面远,受地面辐射影响小,气温低,而青藏高原海拔高,其垂直方向上空海拔4500m的地方,离地面近,受地面辐射影响大,气温高,D正确;该图是沿88°E经线的局部地形和气温变化,A错误;青藏高原纬度更高,气温应该更低,C错误;若受冰川分布影响,青藏高原冰川反射率高,气温应该更低,B错误。故选D。
D
下图示意沿88°E经线的局部地形和气温变化,其中阴影表示地形剖面,曲线表示7月份海拔4500m高度上的气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7月份海拔4500m高度上沿88°E经线的气温变化,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
C.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D.地方性
解析:图中7月份海拔4500m高度上沿88°E经线的气温变化是因为下垫面的海拔高度差异导致的,属于地方性现象,D正确;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主导,A错误;垂直地带性以水热条件为主导,B错误;陆地干湿度地带性以水分为主导,C错误。故选D 。
D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