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14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14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3 09: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探“整体化”之果——横向交换
思考1:请根据教材P39-40,画出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的图示。
1.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黑人
白人
印第安人
混合血统
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亚非大洋洲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
马牛猪羊鸡;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
美洲
世界各地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学习聚焦】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畜禽:马、牛、猪、羊、鸡;
作物: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
水果:橄榄和葡萄等
①欧亚大陆物种引入美洲
②美洲特产流向世界
①传播动植物种群,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②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概况:
影响: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推动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
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
15-19世纪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思考2:请比较两幅地图,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主要变化。
①欧洲主要商道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传统印度洋贸易
新兴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②跨大洋的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③围绕中国的白银贸易网络形成
一、探“整体化”之果——横向交换
1.印度洋贸易
——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
——形成罪恶的“三角贸易”。
思考3:请结合教材,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三大贸易区域的贸易形势。
▲ 三角贸易示意图
贸易区 行程 方向 贩卖或掠夺
大西洋 “三角贸易” 出程
中程
归程
欧洲—非洲
纺织品、枪支、手工制品
非洲—美洲
黑奴
美洲—欧洲
烟草、蔗糖
南美洲贵金属
3.太平洋贸易
葡萄牙:
西班牙:
主导国家 供货方 商品 中转站 购买方 贸易区域 货币
葡萄牙
西班牙
中国
生丝瓷器
澳门-果阿
欧洲
印度洋
白银
中国
澳门
日本
太平洋
生丝
中国
墨西哥
生丝、丝绸、棉布、瓷器
菲律宾
① 贯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贸易
②葡萄牙人在中日之间的贸易
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1500-1800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总体而言,除了日本白银之外,共识是1/3—1/2的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合计大约有4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德]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
③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④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
⑤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
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思考4:根据材料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1.文明碰撞与世界格局演变
葡萄牙、西班牙最先开始殖民扩张。
荷兰成为海上霸主—“海上马车夫”。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非、北美洲建立多个殖民地。
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殖民地国。
思考5:请补充早期殖民扩张的时间轴,找出葡萄牙、西班牙的主要据点。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后期
果阿
非洲沿岸
马六甲
澳门
中南美洲
菲律宾
二、析“整体化”之局——纵向发展
教皇子午线示意图
二、析“整体化”之局——纵向发展
思考6:新航路开辟后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有哪些影响?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流,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人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亚洲古老的帝国也受到冲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3页
世界
推动了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大交,疾病跨界传播;
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提升;
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析“整体化”之局——纵向发展
思考7:新航路开辟对非洲、美洲的影响?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印度毁灭述略》
非洲美洲
中断美洲非洲独立发展的社会进程,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黑奴贸易导致非洲劳动力丧失,部落矛盾尖锐;美洲涌入大量移民,带来疾病和土著人种的濒临灭绝,造成两洲日后落后的重要原因;
传播欧洲先进生产技术同时也成为主要殖民扩张掠夺地,带来重大灾难
二、析“整体化”之局——纵向发展
思考8: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和商品流动,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中国
高产农作物传入,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人口增长,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1500-1800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总体而言,除了日本白银之外,共识是1/3—1/2的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合计大约有4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德]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白银成为流通货币,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
客观上推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始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材料1: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等。……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明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人民版必修二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增多
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
2.欧洲社会的大变革
思考8:新航路开辟为欧洲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材料2: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贵金属涌入欧洲
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投机活跃
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析“整体化”之局——纵向发展
3、人类文明格局: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东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经济格局: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4、世界政治格局:
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小结: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