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3 11: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的,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
战争→和平
冷战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八课 冷战与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本课结构
冷战与两极格局

冷战的定义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外交、军事、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一切方面)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中外历史纲要》
时间
对手
涉及领域
表现形态
思考:
为什么美苏两国在战后走向对立?
三巨头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人们开始普遍地把这两个国家称为超级大国——也就是巨型大陆领土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使包括欧洲的老牌大国在内的其他所有国家都相形见绌。
——《现代世界史》
冷战的原因
经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黄金储备量占世界2/3,工业生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1/3。
军事:1945年,军队达到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军、海军力量世界第一。在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垄断着原子弹。
政治:控制整个西欧,影响力强大。
经济:实现了工业化,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实力强大。
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万,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1949年实验原子弹成功。
政治:扩大了领土面积,扶植许多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战之后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探究一】结合以下材料,指出冷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冷战的原因
材料:对苏联而言,对一国的占领就意味着要全面控制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意味着它有权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被占领国……西方各国却曾经希望建立多元和民主的社会,而这些社会还要对西方的贸易和影响敞开大门。
——《现代世界史》
材料: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严重对立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不同(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冷战的原因。
1946.3
铁幕演说
1947.3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九国共工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约
华约
发展
标志
序幕
回击
形成
1947.6
1949
1955
跟随这些和约而来的是东西方之间日益增长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这也可用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崩溃后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巨大权力真空来予以解释。这些真空要求对权力关系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再调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事件
时间
冷战的表现
领域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政治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年4月“北约”
1955年 “华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7年,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政治上的表现,马歇尔计划是经济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应用。
冷战的表现
两极格局的特点
美国和他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不过这种优势并没有大到使美国觉得足以直接向苏联挑战的程度,于是便导致了双方持续攀升的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特别是核竞赛的进行。
即使在冷战最高潮的年代里,两极格局额也未能囊括所有的地区和国家,那些处于两个集团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对两极格局形成了牵制。
不对称
不完全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两极格局势力图

冷战与多极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共同生存在一个星球上,它们都掌握着毁灭对方的手段,它们也都不希望看到对方被毁灭。
——J·L·加迪斯《冷战》
冷战的发展
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语言。
…………
在下一场战争中,幸存者只会嫉妒死去的人。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第二次柏林危机
从表面上来看,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态度都很强硬,剑拔弩张,然而在行动上却表现出相当的克制和谨慎。他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以避免节外生枝,使一触即发的形势上升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并打电话给肯尼迪,建议举行一次最高级会谈。……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讨价还价。
——《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冷战的发展
大国利益之间的博弈
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有一定的自我控制机制
【探究二】
结合以下材料,指出冷战的特点?
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西欧“欧共体”的成立
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
中苏关系的恶化
苏南关系的恶化
中国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发展
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世界局势的变化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世界局势的缓和
从我担任新职务开始,我就认识到除非创造出有利的国际环境,否则就不能进行重大改革。我们需要消除压力,而这些压力来自我国参与军备竞赛、卷入世界各地的冲突,同时还需要清除阻碍新世界之路的冷战残余。我们需要同时做这两件事情。要寻找旨在带来国际关系变革的解决办法,而这样的变革刻不容缓。这将成为我国政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冷战到了1980年,西方阵营觉得己方形势不妙。当时,美国的经济情况实在糟糕,承受通货膨胀之苦的同时,经济发展却陷于停滞。此外,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按照此前的经济观点,高通胀、高停滞与高失业率绝不可能同时出现。与此同时,油价一路飙升,就像坐上了火箭。危局当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却束手无策,他只是干巴巴地恳请国民节俭一些。当时的情况,需要每个人勒紧裤腰带。
——《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91年美苏核裁军
【探究三】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世界局势走向缓和的原因?
1962.10
古巴导弹危机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美苏首脑会晤
多层次对话机制
苏联解体
缓和
顶峰
1985
1991
紧张
瓦解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不再干涉东欧
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收缩
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翻
1989年波兰、匈牙利发生政变
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
1991年,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1991年12月5日,苏联正式解体
苏联国旗落下
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积极:
国际发展趋势:两极格局的瓦解,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变成了“一超多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各个国家: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做出了贡献;
消极:给世界政治舞台蒙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每一个时代都有社会冲突、经济问题、政治动荡、战争和文化变迁,但是20世纪必定会被列入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惨烈和混乱迷惘的时期之一……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各部分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而政治事件和环境变迁也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且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交互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就此而言,无疑大家都同处于一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又远不是同质性的。但是在物质层面之外,价值理念上却歧异丛生。谁也不想屈居他人之下,谁也不想服从于一个国际组织,甚至谁也不想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全球文明中丧失自己的生活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