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广东省中山市人教版2016年初中历史中考基础梳理复习课件 第1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冲刺】广东省中山市人教版2016年初中历史中考基础梳理复习课件 第1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6 14: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第1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中考冲刺图片资料1.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考点一 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1.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 生活;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
火。
2.半坡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 省西安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还种植蔬菜;住着 的房子;彩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北京周口店群居陕西黄河粟半地穴式天然3.河姆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 省余姚市,是 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 ;住着 的房子;还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等。浙江长江水稻干栏式考点二 炎帝、黄帝的传说1.炎帝: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妻子嫘祖发明

3.联合:炎、黄两帝曾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为争夺中原地区,二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走向联合。
4.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后人尊称他们为“ ”(“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 ”(“龙的传人”)。神农氏养蚕缫丝炎黄子孙人文始祖考点三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目的:为了巩固 的统治。
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旧贵族后裔。
3.内容:周天子把 和 、 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 (即“授民授疆土”);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 ,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影响:
(1)积极影响: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统治。
(2)消极影响:后期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听周天子号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 的根源。周王室对周边地区土地奴隶平民诸侯交纳贡品诸侯争霸考点四 商鞅变法等史实,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以来,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私田逐渐取代公田,从而促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掀起改革运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秦国的
。商鞅变法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体现了 家
的思想)。②奖励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体现
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③奖励 :立了
军功的人,按功劳的大小封爵;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就没有爵位(打破了贵族世袭制,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体现了公平原则)。④国家承认 ,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⑤推行
(影响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法土地私有耕战军功县制(2)影响:使秦国富兵强,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点五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孔子: 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核心思想:①“ ”(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2)政治上提倡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仁为政以德儒礼(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 ”(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提出“ ”
“ ”等教育方法。
(4)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 社会的正统思想,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整理成 一书。
2.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学派对当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当仁不让于师封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学术繁荣(2)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兼爱无为而治非攻法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训练( )1.北京人是我国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他们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
C.他们已懂得用火烧烤食物
D.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A( )2.(2014·山西)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列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A( )3.(2014·山东)下列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半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①打制石器 ②钻孔石斧 ③鱼纹彩陶盆 ④猪纹黑陶钵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C( )4.下列图片中,反映了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栽培稻谷遗存 ②半地穴式房屋 ③干栏式房屋 ④司(后)母戊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D( )5.我国川、鄂、陕交界处,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故称神农架山区。“神农”是指
A.炎帝 B.黄帝
C.尧 D.大禹
( )6.(2014·山东)2015年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揭幕,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近万人参加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建造宫室、车船,制作兵器、衣裳
B.让属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C.他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妻子螺祖发明养蚕缫丝
AC( )7.(2015·广东)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远古众多部落崇拜物的综合体。与龙形象形成密切相关的传说是
A.盘古开天 B.炎黄传说
C.禅让传说 D.大禹治水
( )8.每年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民众和海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和炎帝陵进行祭奠,表达对炎、黄两帝的敬仰之情。后人尊敬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教人们挖井,发明车船
B.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C.发明农业和医药
D.打败蚩尤
BB( )9.西周初年,周王朝疆域空前辽阔。据《左传》记载,周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下列对周王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奖赏功臣 B.加强与王族之间的交流
C.巩固周朝统治 D.削弱王族的权力
C( )10.(2015·广东)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见右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交纳贡品
A( )11.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 )12.《春秋》记载:桓公十五年,“(周)天子使家父来求车”。文公九年,“(周天子使)毛伯求金”。堂堂周天子,遣使向诸侯求援,说明
A.诸侯争霸
B.西周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周天子朝秦暮楚
D.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DD( )13.(2014·广东)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 )14.(2015·湖南)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
A.颁布均田令 B.奖励耕战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县制
BA( )15.《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 )1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A.建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BD( )17.(2015·山东)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 )18.(2015·湖北)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运用这一思想很好地处理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该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BB( )19.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 )20.(2015·山东)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孙武BC( )21.(2015·湖南)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孙武
( )22.(2014·湖北)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CB超越自我
( )23.(2013·广东)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 )24.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最终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最能体现当时社会变革的性质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CA( )25.(2014·四川)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 )26.(2015·河北)子曰:“中上之人,可以语上也;中下之人,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孔子在教育上的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BA( )27.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D28.思想与社会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对许多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活动都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二、综合题材料二: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四:(明末以来)“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乾隆帝有关纂修《四库全书》的上谕
(1)材料一中“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1)百家争鸣。(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曾遭受哪“三次厄运”。秦汉两朝在实行思想控制的具体方式上有何差异?(不得抄袭材料)三次厄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差异:秦朝通过销毁百家书籍和坑杀儒生来控制思想;汉朝设太学,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言论。(3)材料二、三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不同评价:材料二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遵循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量,要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及其活动。(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乾隆帝对“野史”的态度如何。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政府还采取过什么措施?态度:对“有抵触本朝之语”的野史尽行销毁。措施:大兴文字狱。(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明、清四朝采取这些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和影响。根本目的:巩固封建君主专制(或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