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第4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考冲刺图片资料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1.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3.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4.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通过“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考点一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明朝:
(1)明太祖:①在中央,废除 ,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②设立特务机构——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④设 制度:在殿堂上任意杖责不合己意的大臣,君臣关系成为主仆关系。
(2)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 。“厂卫”(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丞相八股取士锦衣卫廷杖东厂2.清朝:
(1) 皇帝设立 ,加强皇权。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执行。
(2)大兴 :①含义:因文字触犯皇帝忌讳而兴起的大狱。②结果: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雍正军机处文字狱考点二 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西洋:文莱以西的地方):
(1)背景: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目的: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3)过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 。
(4)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海技术先进,应用指南针。
(5)意义:①促进了中国与 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交往。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亚非2.戚继光抗倭:
(1)背景:元末明初,倭寇(即日本的 、商人和
)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
更为严重。
(2)经过:戚继光组建“ ”,先后平息了浙江
、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的倭寇。武士海盗戚家军考点三 清朝的对外关系1.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 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4年,清政府设置
,隶属 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2.雅克萨之战:17世纪中期, 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指挥清军两次围攻 ,打败沙俄。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荷兰郑成功沙皇俄国台湾府康熙帝雅克萨尼布楚条约福建考点四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背景: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妄自尊大,同时,为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沿海人民反抗,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由“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含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在对外贸易上进行 ,并非完全断绝往来。
3.影响:
(1)积极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方面: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变化,不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国在世界上逐渐
了。广州十三行严格限制落伍考点五 清朝民族关系1.西藏:
(1)顺治、康熙时期,中央分别对 、 进行册封。
(2)雍正时期,于1727年设置 ,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3)乾隆时期,制定“ ”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的人选,必须用中央颁布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由驻藏大臣监督。
2.新疆: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 ,管辖新疆地区。(注:在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新疆地区)
达赖班禅驻藏大臣金瓶掣签伊犁将军附:清朝主要皇帝及其相关史实
一、单项选择题基础训练( )1.(2015·山西)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C( )2.《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 )3.《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CA( )4.廖燕曾言:“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两者都
A.削弱了儒学的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 )5.(2015·江苏)“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BB( )6.“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A.设置特务机构 B.设立军机处
C.实行八股取士 D.制造文字狱
( )7.(2015·江苏)下列属于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①焚书坑儒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设立军机处④大兴文字狱 ⑤设立锦衣卫
A.①④ B.②③ C.②⑤ D.③④
DD( )8.(2015·湖北)“该船队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该材料密切相关的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哥伦布到达美洲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环球航行
( )9.对右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南宋海外贸易的路线图
B.图中的船队往返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
C.该路线推动华侨移居美洲
D.图中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CD( )10.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下列与郑和下西洋史实不相符的是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C.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到过亚欧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11.(2015·广东)据史书记载,从1407年到1422年短短十多年间,有南洋多国使者多次搭乘船只访华。与南洋使者访华有关联的事件是
A.马可·波罗来华 B.荷兰人抵达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葡萄牙人到达澳门
DC( )1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郑和
( )13.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CD( )14.(2015·黑龙江)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A.汉武帝 B.孝文帝 C.元世祖 D.康熙帝
( )15.(2014·山东)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共同的历史主题是
A.中国古代改革家
B.和外国的友好交往
C.抗击外来侵略
D.发展民族经济DC( )16.2004年10月,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宣布:中俄边界走向已全部确定。双方表示:两国间4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从此将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发展的纽带。历史上,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
B( )17.(2015·广东)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乾隆帝致英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C.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D( )18.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时期实行的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 )19.(2015·山东)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AC( )20.(2015·四川)西藏是我国领土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管辖。下列有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 ②清朝确立册封喇嘛教首领的制度 ③雍正时期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④乾隆时期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21.(2014·山东)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②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DB( )22.(2015·湖南)雍正五年,清朝始置“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清政府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这项措施是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安置土尔扈特部
( )23.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②郑成功收复台湾③设置驻藏大臣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D超越自我
( )24.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一百三十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现在有的史学家又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有
①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 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25.(2015·四川)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26.(2015·山东)下列四幅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BC( )27.(2015·四川)下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秦汉—宋元—明清
B.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C.宋元—隋唐—秦汉—明清
D.明清—宋元—秦汉—隋唐
( )28.下列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中,搭配正确的是
A.顺治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雍正帝——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D.乾隆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BB29.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综合题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定。
——朱元璋《皇明祖训》
材料四:“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与其相对应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图二这种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1)名称:中央集权制。制度:郡县制。名称:三省六部制。(2)材料二中“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指的是什么法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法令的影响。(2)法令:“推恩令”。影响:削弱了封国(地方)势力,解决了其威胁中央政府的问题。(3)材料三中明朝朱元璋为求“稳定”所推行的措施是什么?指出其实质。(3)措施:废除丞相制度,事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质: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史实说明清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简要概述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发展历程及措施。(4)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乾隆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倡导法家思想。正式建立: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加强:西汉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察举制。完善: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顶峰:明朝废丞相、设六部、设厂卫、八股取士,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5)简要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5)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6)综上所述,以史鉴今,当今中国应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民族信仰;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