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秦朝采用什伍制度编制民籍,规定邻里相互监督、相互告发,并以连坐之法来惩戒百姓,邻里关系颇为紧张;汉代以来,“崇乡党之化”,“导民以礼,风之以乐”,邻里关系相对和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民本观念渐为统治者采纳 B.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
C.基层的治理体系趋于完善 D.国家治理思想的转变
2.汉代户籍的类型繁杂、种类较多,出现了市籍、名籍、宦籍、簿籍等专门户籍,连牛马和兵器都载入帐籍。汉代把户口与土地、赋税进一步结合,出现了各种以户口为基础的赋役种类,如:户赋、算赋、口赋、献赋等。由此得知汉朝户籍制度( )
A.促进了商业经济快速发展 B.有着严格的世袭性和等级性
C.严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为支撑
3.两汉时期,在户籍管理上,户内有男性成员的情况下,女性也可以成为户主;尊长与卑幼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尊长或卑幼均可能成为户主。三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趋向,若户内有成年男性,则女性和未成年男子已不能成为户主。据此可知三国时期( )
A.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B.户籍制度日趋完备
C.儒学逐渐渗入基层管理 D.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4.东晋初,实行黄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与土著。南朝时取消白籍,称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两者都( )
A.有利于民族之间交融 B.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5.据唐代学者杜佑的记载,唐玄宗时期中央和地方统计有各种胥吏35万多。与官相比,胥吏无品无权,在官的指令下承办衙门中的具体事务;与民相比,胥吏是身处官府的公家人。唐代后期,地方州府的具体事务如赋税、劳役、赈灾等这类事关民生的事务主要由各种胥吏完成。这表明唐代后期( )
A.中央权力已经明显下移 B.藩镇长官依靠胥吏对抗中央
C.基层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D.胥吏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力量
6.《养老奉亲书》是宋代一本关于老年养生和老人奉养的书籍,关于本书的几个历史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记载。不仅作者有陈直、陈真两种表达,而且其生活年代也有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和南宋度宗咸淳年间两种记载。在播迁的过程中,书名出现了“养老奉亲书”“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三种叙述。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事实是复杂多样的,探究客观事实是历史研究的任务
B.历史记载是复杂的,但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具有唯一性
C.记载中的讹误,有时可以将其认为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D.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7.下图是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面。由此可知,当时( )
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
A.教会参与社会基层治理 B.社会生活具有神学色彩
C.欧洲家庭关系日益疏远 D.欧洲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8.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明朝徽州府祁门县江寿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江寿一家的人口、房屋等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9.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州府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或异四业而从释道者。户下除名”。这一规定旨在( )
A.强调基层教化 B.禁止乡村人口流动
C.维护社会秩序 D.完善地方行政体系
10.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11.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 )
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
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
12.据下表内容可知,清代的仓储保障体系( )
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 河南道御史上疏请令民捐米谷,官方修理常平仓贮存,以备荒歉
康熙三十一年 (1692年) 谕令各地方官劝谕百姓比户量力捐输,州县将输纳之姓名、数目登记于册,春夏借与乏食之民,秋收照数偿还,每岁收获以后,亦依此例奉行
雍正元年 (1723年) 谕令天下有司设立社仓。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贮之,以备乡里借贷,此即社仓之功能
A.有利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B.解决了清代的粮食问题
C.加重了偏远地区农民负担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3.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14.雍正三年(1725年),广东肇庆在百人以上的大族村寨设族正。雍正四年(1726年),政府制定“选立族正之例”,并陆续在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乾隆年间,族正制进一步在全国得到推广,并同保甲制互相配合。族正由宗族内选举产生,上报州县批准后发给牌照。这说明( )
A.宗族行使地方行政权力 B.宗族成为社会基层组织形式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基层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15.1978年,我国财政支出的85.6%用于国有部门并主要围绕城市生产建设领域;2006年,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高达33.52%。这反映出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财政税源和财政支出的多样化
C.公有制比重进一步下降 D.注重协调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16.如表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各险种的奠基性政策文件,这些制度和文件( )
险种类型 奠基性政策文件
养老保险 1984年沿海发达地区合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固定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医疗保险 1984年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提出的传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失业保险 1986年针对国营职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 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2003年国务院发布《工伤保险条例》
生育保险 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4年原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A.增加了职工工作待遇的不稳定性 B.提升了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价值
C.适应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D.实现了城乡居民保险的全面覆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不动产纠纷。《名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共收录185个判例,其中涉及不动产纠纷的判例有116个,所占比例达到62.7%,宋代的不动产纠纷可划分为典当纠纷、买卖纠纷、侵占纠纷、继承纠纷和租赁纠纷等多种类型,且各类型相互关联。纠纷主体范围十分广泛,奴婢、仆人等下层民众以及不占有田产的佃农也开始在纠纷中显露身影。纠纷还涉及多种亲属关系,既有同辈亲属间的纠纷,也有尊长诉卑幼和卑幼诉尊长等不同辈分亲属间的纠纷。解决机制调查:本阶段,需要查验官方文书的记载,主簿专掌“稽考簿书”,管理一县的赋税版籍,因此,主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于案情简单的纠纷,保正即可负责主持调查任务,无需官方力量参与。为确保调查的公正性,保正往往会召集当事人的邻居或族人一起调查,而后将调查结果上交官府,作为官府审判的依据。处理:分“会商”和“听讼”两种。“会商”是指在民间调解被启动后,调解人调查了解案件事实后,召集双方当事人及相关族人,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落实解决纠纷的最终方案;“听讼”就是司法官在官府衙门公堂之上听取纠纷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了解案件真相、对争议做出裁决,律、敕、令和指挥是司法官引用较多的法律形式。结案:诉讼结案后,官府必须向当事人发放结案文书,称为“给断由”,以防止日后翻诉。当事人申请复审时,须将“断由”附于书状首页,否则不予受理。“执同分赎屋地案”本案中,毛永成与毛汝良是兄弟,毛汝良将埋有祖坟的田地典卖给陈自牧、陈潜,毛永成想用白契赎回,司法官吴怒斋在详细了解案情后,认为毛永成的本意是出于仁孝之心,其回赎之举合乎人之常情,于是以兄弟之情劝说毛汝良,又考虑陈自牧、陈潜是读书人,应该熟知道理人情,劝二人放弃小屋地之争、如此不仅是一桩义举,也可免去争讼的困扰,失少得多。
——于晓宁《宋代不动产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不动产纠纷频繁的原因。
(2)宋代不动产纠纷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绅阶层源远流长,但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并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相应的功能。明清士绅阶层鼓舞民众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修建农业灌溉设施;带领乡民开山架桥,修建道路,并定期修整维护道路;躬体力行,传授经典,传播传统道德信条。每逢粮食歉收、灾荒年份、乡民生活窘困之时,士绅阶层筹资筹粮,开设粥棚,赈济乡民。士绅阶层带领乡村民众制定乡规民俗,对地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士绅阶层有时候还凭借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无情地剥削乡里民众,强迫民众为其劳动服务。在调解处理乡民诉讼纠纷时,士绅阶层有时也会因为收受贿赂,导致调解判罚的偏颇。
——摘编自李富豪、罗运胜《论明清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对当今乡村振兴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保甲废弛,政府对乡村治理进行了适度调整与变革。晚清政府仿效日本推行地方自治,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且具有现代治理色彩的举措,如兴办新式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和发展乡村经济等。1915年,民国政府在清末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及《施行细则》,最早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模式。192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渐成风尚,众多社会精英投身其中,中国乡村建设呈燎原之势,600多个乡村学术团体和教育机构参与其中,通过兴办教育、改造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防卫,复苏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再造”与“民族自救”。
——摘编自冯俊锋、唐琼《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再考察》
材料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习近平2021年9月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士绅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并分析其不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中国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养老”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礼记》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凡70岁以上者,皇帝赐给手杖。持此杖者,可享受相当于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宋代保持了由皇帝出面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浅谈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等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俾斯麦执政时期,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并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1987年联邦社会保障计划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就是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和其他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养老制度和近代西方养老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社会价值。
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代不抑兼并政策;土地流转频繁;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风气变化。
(2)特点:解决机制和流程相对完善;官方治理和民间参与相结合;注重律令的运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18.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成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
(2)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层民众自治;地方实力派成为行使治理权的主体;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异:前者呈现自上而下的中央权力渗透,后者呈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权力宣示;前者乡村治理人员主要由世袭产生,后者乡村治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前者主要以血缘宗族为纽带,而后者则以地域共同体为纽带。
(3)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对不同文明的自治程度和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自治、他治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9.答案:(1)功能:组织农业生产;修建公共设施;教化乡村民众;实施慈善救济;维持地方稳定。不足:存在剥削民众现象;收受贿赂导致诉讼不公问题。
(2)特点:政府与社会精英共同参与;注重吸收近代乡村自治的外来经验;乡村建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乡村建设社会影响巨大。
原因: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的实践。
(3)认识:乡村振兴应当充分汲取古代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乡村振兴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乡村振兴应广纳人才,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应当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20.答案:(1)特点:古代中国养老制度: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近代西方养老制度: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广;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
(2)背景:古代中国养老制度: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老人群体自身的优势。
近代西方养老制度:工业革命的进行;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出现;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
共同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