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使至塞上》课件(3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4课《使至塞上》课件(3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6 19: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摘自苏轼《东坡志林》)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延。在赴边途中作此诗。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找出诗中叙事的句子。
找出运用比喻的诗句。
找出描写边塞战士紧张生活,表现他们为国戍边战斗精神的句子。
你从诗人所写之景中品出了什么情感?诗句揣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感复杂。诗句揣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照大旗”、“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深夜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十四》)诗句揣摩:“大”简洁形象,“长”突出黄河之线条曲弯之美。二字简单、传神,勾勒出一幅景色壮阔的背景图。
“孤” 使景物突兀醒目,“圆”又给人温暖圆融、平和静穆之感,两字对举,矛盾中愈显情感之复杂,丝丝缕缕,欲辨还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揣摩:此句描写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来品读: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简介作者:一个浪漫主义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背景:王昌龄,李白的好友。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乱世还乡,为刺史闾秋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昌龄工诗,绪密而思清。时谓王江宁云。(《新唐书·文艺下》)
由此可见,王昌龄被贬纯属“莫须有”,他在《芙蓉楼送辛渐》中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坦白的胸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杨花的文学意蕴:杨花,即柳絮。古人的笔下,那纤细、洁白的杨花经常被情绪化。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朦朦乱扑行人面。” 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
张先的“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
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一会儿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 一会儿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到荒蛮之地,难怪看到随风飘零的杨花会有如此的感叹。 不管怎样,文人眼里的杨花到底是不一样,在一般人看来,垂柳是柔丽的,而杨花却似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想来,“水性杨花” 一语,任何女性听了都不会高兴。
杨花本无情无思,只因人有情。白居易诗云:“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 也许只有无忧无虑的孩童,才能真正体会出杨花的妙处。杨花似雪,春日一景,不管怎麽说,有大自然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春天就更加风情万种了。明月:把无知无情的月亮变成的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己,使之人格化,这种奇特的想象正诠释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写法探究:1、2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作者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用景写情,融情入景。
“过”字凝炼,含蓄。
启发:取景要典型。
表情要含蓄。写法探究: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 写法探究:将客观事物人格化有什么好处?
将感情赋予客观事物,就是将抽象转化成易于被人理解、感受到的具体形象,这样写更易打动读者,含蓄的表达使人回味无穷。这种写法也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写法探究:启发:不直白露骨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做到含蓄真挚、耐人咀嚼。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常照金樽里。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简介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他的诗各体兼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誉为“诗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因他官小,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抒发的情感诗的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品评:全诗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谨严而不板滞,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