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0《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20《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21:58: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弗罗斯特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本诗。
2.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的思考,讨论该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该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
与前一首诗进行关联,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也可以通过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哲理诗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创作的缘起是作者的朋友爱德华·托马斯常常因为选择一条观景道路而没选择另外一条而后悔,这引起了作者的思考。38岁的弗罗斯特为了让心爱的诗歌能够发表,放弃了他在一所师范院校教书的职业,远渡重洋,来到了英国伦敦。当时,对于诗人来说,教书可能是一条平坦通畅的生活道路,而写诗的道路可以说充满了幽寂荒凉。但是,诗人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诗歌创作这条路。
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
1.学生自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自己认为需要重读和停顿的部分。
(2)小组内朗读,交流讨论。
2.教师范读。
教师朗诵诗歌,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学生齐读。
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节奏,一起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品读诗歌,领悟诗意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设问1: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预设 第1节:伫立(思索)
第2节:决定(选择)
第3节: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4节: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设问2: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预设 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写人生之路并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设问3: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预设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设问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预设 哲理: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已做的选择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悔意由此而生,忧郁由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创造美好人生的期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自主做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师小结: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应该慎重,三思而后行,不要随波逐流,而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既然选择了,就勇往直前,不再犹豫后悔。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内容,让学生逐步深入地领悟诗歌的内涵,感悟哲理,同时也为后面写法的分析奠定基础。
五、细读诗歌,明确写法
1.了解象征手法。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1)什么是象征呢?
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与所象征的事物有内在联系 与本体有相似性
2.寻找象征形象。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生阅读诗歌,圈点勾画出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
预设 树林——优美而宁静,且充满未知数,是自然世界的象征。它的宁静深邃、广阔无际,恰如广博的人生。
路——不可知其源,茫然不知尽头的选择的象征。作者在人生岔路艰难抉择着,不愿从俗的心理让他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尽管他有过踌躇和犹豫,但这一切并非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个错误,而是对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的遗憾。
荒草,落叶——人生中艰难困苦的象征。作者选择“荒草萋萋”的道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进一步强调了人生选择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师小结: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全诗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再通过寻找并理解本诗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景物的内涵,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课外搜集、整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并尝试理解名家对“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