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01单元概述】
一、单元目标
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 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 社会危机。
二、单元框架
三、阶段特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思想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对外交往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02时序构建】
【03核心考点】
知识点01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最大贡献)
3、灭亡:618年(隋炀帝暴政二世而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1、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2、意义和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三.科举制(隋炀帝)
1、创立(隋朝):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2、科举制的积极影响:a.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b.扩大官吏选拔范围;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推动教育发展;e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易错易混】
1、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分裂后又实现统一的朝代有秦、西晋、隋、元。
2、建立隋朝的是隋文帝杨坚,开通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杨广;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而非大运河的开凿。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炀帝而不是隋文帝。
3、大运河开通的直接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根本目的是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中国古代的两条经济大动脉:东西走向的是丝绸之路、南北走向的是大运河。
5、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知识点02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视人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②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和科举制;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科举方面创立殿试制度和武举,重视农业,国力不断增强,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整顿吏治,注重文教,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易错易混】
1、历史上一般把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之世称为“治世”,把政治昏暗、社会动乱之世称为“乱世”。
1、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体现了分权的特点,目的是加强皇权。
2、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唐朝吸取隋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3、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遗风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都采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4、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年号“贞观”,史称其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唐太宗重用的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而唐玄宗重用的是姚崇、宋璟等人。
知识点03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工具---曲辕犁(耕作)和筒车(灌溉)。
2、手工业:纺织,陶器,造船业水平高。陶器中,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市--商业区,坊--居民区。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管辖天山南北---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北庭都护府。
3、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阎立本---《步辇图》)
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唐玄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唐穆宗)“唐蕃会盟碑”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包容---女性受教育,骑马打球射箭,尚武风气(武则天当皇帝等)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①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欧阳询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画圣)。
【易错易混】
1、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是灌溉工具。
2、吐蕃是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关系是并立的,不是从属关系。
3、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迁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和亲(唐朝时期,唐蕃和亲加强了民族的交往和交融)。
知识点04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后回国进行改革(646年的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鉴真东渡(向日本传播佛经等,唐招提寺)
二.与新罗交往;与唐朝的贸易居首位,学习唐朝的科举制度等。
三.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玄奘西行学习佛教,回国后口述,弟子整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 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易错易混】
1、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外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体现的是汉藏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内民族关系。
2、《大唐西域记》是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的;《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写成的神话小说。
3、唐朝的民族政策是开明,对外政策是开放。
4、唐朝中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双向交流,兼容并包。
知识点05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一.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攻入长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加速灭亡;
三.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我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四.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特点:武将专权为主,但长期政治统一和经济联系,统一成为趋势。
【易错易混】
1、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地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2、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并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3、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期的政权是先后出现的,而十国是同时并存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