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串讲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串讲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3 22: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八下历史期中考点大串讲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 复习目标
2 时空定位
3 考点梳理
4 素养生成
5 考法总结
6 考点检测
复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的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时空定位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江南经济发展起来,赶上并超过北方。
契丹
建立
北宋
建立
澶渊
之盟
西夏
建立
宋夏
和议
金朝
建立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建立
宋金
和议
蒙古
建立
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交融
916年
960年
1004年
1038年
1044年
1115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279年
1368年
元朝
建立
元灭
南宋
元统
全国
元灭
明建
辽、北宋、西夏
金、南宋、元
考点梳理
01 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
一、政权
政权 民族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相关史实 民族关系
辽 契丹 阿保机 10世纪初 上京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保持和平局面;1125年被金所灭。 民族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北宋 汉族 赵匡胤 960年 开封 陈桥驿兵变后建北宋,1127年被金灭亡。 西夏 党项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 宋夏议和;1227年被蒙古所灭。 金 女真 阿骨打 1115年 中都 金先灭辽,后灭北宋;1234年被蒙古所灭。 南宋 汉族 赵构 1127年 临安 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1276年被元灭亡。
考点梳理
二、概况
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期,寇准力战)
(1)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2)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民族融合;对宋朝,是屈辱的,“岁币”给人民沉重负担。
2、北宋与金
1127年,靖康之变,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标志北宋灭亡。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收复建康,为抗金做出重要贡献。
(3)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
01 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材料一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二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积极作用:这一盟约促进了双方边境维持几十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与融和。
消极作用: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使北宋军备废弛。
结合材料,评价澶渊之盟
考法总结
从时空观的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
政权并立与更迭
由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考点检测
1.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的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2.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 )
A.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
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
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
C
D
考点梳理
02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②将领无调兵权③定期轮换(兵将不识)
2、行政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文臣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权。
3、财政上:财政收归中央,设置“转运使”。
考点梳理
02 北宋的政治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
1、目的
2、措施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3、评价
积极影响:对宋朝政治: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对宋朝社会:①营造浓厚读书氛围;②提高文化素养;③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下降,财政开支大。
考点梳理
02 北宋的政治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
募役法 收役钱(包括官僚),增加收入 性质及结果
方田均税法 平均土地收税,增加收入 属于地主阶级改革;收到一定成效,但触犯地主阶级利益,后失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 青苗法 在夏秋收之前,可借贷现钱或粮谷 保甲法 两男一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素养生成
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结合材料,概括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 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梁启超《论尚武》
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
考法总结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措施:
①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②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
③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影响
①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局面.对财政造成极大负担。
考点检测
1.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朱元璋设立五军都督府
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挽救濒临灭亡的朝代
C.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强调重文轻武的重要性
B
C
考点梳理
03 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
1.概况:
一.辽建立
2.措施: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建立契丹国,都城上京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1.概况:
二.西夏建立
2.措施:
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 元昊 都城兴庆府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分析契丹人形成饮茶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考法总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政权 辽 西夏 北宋
建立时间 10世纪初(916年) 11世纪前期(1038年) 960年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赵匡胤
都城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境内)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东京(今河南开封)
统治措施 仿制中原制度,发展生产 仿制中原制度,发展生产 收兵权、削相权和地方权
考点检测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2.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从事海外贸易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B
D
考点梳理
04 金与南宋的对峙
1.建国:
一.女真族的崛起
2.措施:
1115年,完颜部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1125年, 辽被金灭亡。
2.金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 北宋灭亡。
考点梳理
04 金与南宋的对峙
1.南宋建立
三.南宋的偏安
2.南宋抗金
3.宋金和议:
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 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 ,后来定都临安 ,史称南宋。
岳飞统帅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主力壮大,向金求和,以“ 莫须有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①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②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归纳民族政权发展的共同点,概括这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共同点:学习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社会习俗,与汉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材料 我们不能只认为宋、明这样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国,而忽略边疆民族建立的辽、金、西夏区域政权,……没有边疆何以中国?中国的历史就是边疆民族不断融入发展的历史。
——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考法总结
岳飞的事迹及其评价
岳飞抗金
①时间:南宋
②事迹:岳飞收复建康,金军被迫撤至长江以北;郾城大捷。
③性质:岳飞抗金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正义斗争。
对岳飞抗金的评价
①岳飞抗金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正义斗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岳飞作为抗金英雄受到人们的称颂和尊敬,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考点检测
1.2023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讲述了绍兴年间的一场惊天阴谋,电影最后将士们整齐地复诵岳?《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剧中这一场景再现了( )
A.南朝与北朝的并立 B.安史之乱的局面
C.辽与北宋的并立 D.金与南宋的对峙
2.“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化,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文轻武政策 B.民族交融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
D
B
考点梳理
05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耕作技术--秧马(北宋);
②粮食作物--引入占城稻;太湖流域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③经济作物:棉花种植向北推进江淮地区;
1、农业
2、手工业的兴盛: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考点梳理
05 宋代经济的发展
①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东京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②“市”的变化---乡镇出现“草市”;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海外贸易发达: a广州、泉州是大商港;b商贸到达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鼓励海外贸易,设置专门机构“市舶司”。
3、商业的繁荣
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⑤《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反映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商业繁荣景象。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比较唐、宋、元时期的城市布局
②唐与宋:唐朝的都城规划井然有序,布局严格对称,居民区和商业区有着严格的界限。但是宋朝规划不规整,同时打破了坊市界限,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可以开放店铺,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①唐与元:布局都非常平整,均为方格网结构
考法总结
“瓦子”和两宋的海外贸易
如何看待“瓦子”
①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②从内容上看,瓦子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
③从趋势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是商业化(以营利为目的,有专门以此为生的艺人)、通俗化(内容接近百姓生活)、大众化(市民参与的普及性)
两宋的海外贸易为何发达
①宋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宋朝有发达的造船业,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能够进行远洋航行。
③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④两宋时期,北方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政府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考点检测
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某地博物馆收藏了如下历史文物,能够佐证( )
A.唐朝驿站制度比较发达
B.宋代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
C.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元朝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宋初,南方地区不少茶农、桑农果农等不再是为自身的直接消费而生产,而是把产品投入市场,转换成货币,再购入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这一现象反映出宋朝( )
A.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B.商业贸易繁荣
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
B
C
考点梳理
06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统一:
一.蒙古族的兴起
2.蒙古灭西夏与金: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考点梳理
06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建立:
二.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2.统治:
3.统一: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4.意义: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
岳飞不计个人名利,不怕牺牲,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崇高的民族气节。
材料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气歌》
结合材料,比较唐、宋、元时期的城市布局
考法总结
成吉思汗与元朝的建立
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对岳飞抗金的评价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考点检测
1.下面是李华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史上几个政权形势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
A.从和平到战争
B.从多族到一族
C.从中原到边疆
D.从分裂到统一
2.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时,在六盘山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借道宋境进攻金朝。1234年,金朝经多次挫败,元气大伤,根本无法抵抗蒙军,亡于宋蒙联军之下。蒙古灭金( )
A.使北宋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
C.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D.为蒙古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D
D
考点梳理
07 元朝的统治
1.疆域:
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交融
2.地位:
3.民族融合: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1)方式: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②契丹、女真等族汉化 ③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2)意义: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考点梳理
07 元朝的统治
1.中央:
二.行省制度
2.地方:
3.影响: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御史台(监察事务)。
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设置行省(又称“行中书省”吐蕃、畏兀儿地区除外),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被称为“行省制度”。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③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省制的开端)
考点梳理
07 元朝的统治
1.原则: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措施:
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①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素养生成
时空观和家国情怀
结合材料,从时空观的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
政权并立与更迭
由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考法总结
唐、宋、元三朝的中枢机构运行图
①元朝中央机构的设置相比较于之前的朝代来说是对于前朝君主专制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梳理
08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大都市: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元朝的大都。
①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②表现: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即“瓦子”。瓦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代,元朝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③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宋朝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考点梳理
08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特点:
二.宋词
2.著名词人: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依据乐谱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做词牌。
①苏轼(豪放派):北宋,贡献: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
②李清照(婉约派):两宋之交,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③辛弃疾(豪放派):南宋,词风豪放,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宋代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考点梳理
08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组成:
三.元曲
2.代表:
内容: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特点: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四.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北宋的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体例)巨著;
内容: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年的历史。(书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被称为“史学两司马”。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结合材料,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材料一 (南宋)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瓦子)奇术异能, 歌舞百戏,鳞 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 (宋)吴自牧《梦梁录》
《纸鹞》(风筝)弄假如真舞碧空, 吹嘘全在一丝风。唯惭尺五天将 近,犹在儿童掌握中。
——(宋)宋伯仁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文体娱乐形式多样,生活品质较高。
考法总结
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城市娱乐活动
瓦子里有商品饮食的买卖活动;瓦子勾栏成为宋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中心,每个大型的瓦子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场所,各种文艺团体为市民进行多种类的文艺演出,从而将我国民间百戏、说唱曲艺活动推向一个高峰。
宋词
宋代文学在继承唐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词的发展更进入繁荣兴盛的时代。关怀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成为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拓展了词体的领域,开创了豪放的词风,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乎尘垢之外”。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她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她的词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辛弃疾是位传奇的英雄,他的词更多表现的是阔大的场面、战斗的雄姿、激愤的情感,充满炽烈的政治热情,体现出纯熟的艺术技巧。
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居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考点检测
1.“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 )
A.突出的科技成就 B.民族政权并立
C.繁华的都市生活 D.强化中央集权
2.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这表明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这部《资治通鉴》( )
A.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B.以史为鉴帮助宋神宗加强统治
C.记述了中国十六朝的历史 D.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
B
考点梳理
一.宋元时期的科技
1.发明
①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的;
2.发展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的总结创新,发明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
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等
09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4.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活字印刷术
考点梳理
一.宋元时期的科技
1.发明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2.发展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
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传到欧洲
09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4.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指南针
考点梳理
一.宋元时期的科技
1.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
2.发展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②.宋元广泛用于战争。
③.元朝发明了火铳
3.传播
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09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4.影响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火药
考点梳理
二.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路
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元朝时期,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站,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
2.海路
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宋代的海船最远可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影响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09 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素养生成
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双向传播;传播区域广泛;传播路线海陆并举
结合材料,概括宋元时期科技传播路线的特点
考法总结
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①我国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传播;火药和火器的应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②四大发明反映我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考点检测
1.唐代火药配方中硫、硝含量相同;至宋代,《武经总要》中硫、硝比例则为1:2或者1:3,并增加了许多辅助性配料,以起到燃烧、爆炸、防毒和制造烟雾等作用。这表明宋代( )
A.科技发展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 B.火药在军事上已广泛应用
C.火药制作工艺居世界领先地位 D.政府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
2.《马可·波罗行纪》中记录有中国古代杭州城面貌如下: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尚未计焉……后与此大道并行,有一宽渠,邻市渠岸有石建大厦,乃印度等国商人挈其行李、商货顿止之所,利其近市也。由此可见( )
A.唐朝中外交流频繁 B.宋朝商业繁荣
C.元朝疆域辽阔 D.元朝海外贸易发达
A
D
单元小结
经济
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市舶司
制度
科技文化
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宋词
澶渊之盟
靖康之变
行省制度
民族关系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文天祥抗元
回族形成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1115年
1127年
1206年
1271年
1276年
1368年
契丹建国
北宋建立
西夏建立

建立
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蒙古政权建立
元朝
建立
南宋
灭亡
元朝
灭亡
辽、北宋、西夏并立
金与 南宋对峙
元朝 统一
元曲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火药
宋夏合议
岳飞抗金
宋金和议
机构设置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北庭度元帅府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