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美苏冷战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什么?
冷战对世界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什么是冷战?
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一)冷战爆发的原因
1.概括罗斯福的主张
2.指出美国的战略意图
美国意图称霸世界
指出战后苏联的“国家战略”
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
——沈志华《冷战五书》
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
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概括材料核心思想
(凯南“长电报”)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
1.分别指出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长报告”的核心思想。
2.指出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诺维科夫“长报告”)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归纳:冷战爆发的原因
1.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
根本原因
2.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3.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4.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对外政策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
(二)冷战的表现
阅读教材112页,梳理美苏冷战对抗的具体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 北约 华约
地缘 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
指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美国率先挑起了冷战
2.马歇尔计划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指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在苏联某杂志。
财政贷款
3.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1)分别指出北约与华约成立的时间、成员国以及总部所在地
(2)指出北约与华约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以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约的建立),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为什么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①美国及其盟国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等。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成长
1.这两次危机分别是怎样结束的 带来了什么影响?
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
空前严重的。
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一)冷战的发展
(二)多级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年)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
(2)日本经济的“起飞”并积极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2)中苏关系的破裂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1)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
参加的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2)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945年 1955年 1991年
雅尔塔体系确立
为两极格局形成奠定基础
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形成
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一)美苏关系由紧张到缓和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裁军取得重要进展: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1990年)。
(二)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三)两极格局崩溃
1.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2.标志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3.影响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两极对峙形成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中期
多极化趋势出现
美苏既对抗又缓和
20世纪60年代末
至80年代末
两极格局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初
裂变
渐变
剧变
小结: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
(2021·浙江学考·24)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下列与两极格局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北约建立
③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④两德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A
真题演练
(2021.1·浙江高考·2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