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23:0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背诵整篇课文,把握词作意象。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词作语言,理解词作感情。
3、学习词作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诗歌词作的能力。
4、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人乐观旷达的感情以及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激发古典文学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词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次朗诵中理解作者表达的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上第一位登月的人——阿姆斯特朗,中国第一位上太空的人——杨利伟。
现代人向往天空、向往月亮,而古人没有先进的技术与可靠的理论,但他们也用了自己的方式拉近了自己与月亮的距离,想一想,从小学到现在,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
eg.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有这样一位词人,中秋这天,他思念涌上心头,遥望明月,把酒问天,无人应答,但他从月亮上得到启发,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走进《水调歌头》,去聆听那声叹息,感受他的思念与释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
介绍《水调歌头》词牌名:
来源《水调》曲,开凿大运河时为隋炀帝所制,《水调》到唐代发展为大型歌舞曲,“水调歌头”则是截取大曲《水调》的首章另倚新声而作。
对于作者苏轼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进行一个小活动“我为苏轼写简历”,让学生帮苏轼写一份简历,问一问学生都可以写哪些内容:
学生可回答: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三苏”、唐宋八大家、豪放词派……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齐读,检查读音和句子停顿。
在朗读时,可以注意到词的前面有一个小序,提问:能得出那些信息?(找一位同学读小序)
时间:丙辰中秋
状态:欢饮达旦,大醉
创作原因:兼怀子由
为什么怀念?
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熙宁九年,苏 轼到密州上任,与苏辙已七年未见。(政治失意与中秋思弟)
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苦闷)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月宫中的宫殿,今年该是哪一年。
问而不答——孤独寂寞
为何问月?政治失意,苦闷向往,向往天上的宫阙。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登月——矛盾)
——我想架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重点字词:欲、归去、又恐(小组讨论五分钟,从这三个字词能看出什么)
学生回答关键字:精神家园、犹豫、矛盾、含蓄……
把上天说成“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诀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出来。
“归去”也能体现出词人的道家思想,苏轼不仅到了月宫,更想飞升进入月宫中去,之所以说是“归去”,是因为苏轼从内心深处认为月宫应该是自己的归宿,非常向往能成为神仙的一员。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的思想由天上幻想回到了人间(承上启下)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观月——惆怅)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转”、“低”——月光移动,夜已深
“无眠”——作者 分离之苦,难以入睡,思念亲人
拟人——埋怨之意,长声叹息,不能团聚的惆怅
与“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对比:
时间 丙辰中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密州 黄州
人物 苏轼 苏轼、张怀民
无眠原因 政治失意、中秋思弟 闲人心境,月色入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悟月——豁达)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哲理句、议论句
词人突然醒悟,人与月是一样的,月的阴晴圆缺向来是自然规律,人的聚合离散也是正常。(突然的转折,仿佛词人喃喃自语“何事长向别时圆”,顿悟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月——祝愿)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美好祝愿,旷达胸襟,积极乐观
但愿人长久——打破时间的阻隔
千里共婵娟——打破空间的阻隔
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
词的上阙主要抒发了对政治失意的感慨,下阕抒发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从整体来看,词人并没有沉溺于低沉的情绪,反而通过月亮宽慰自己,得出哲理,同时也对天下全体人民发出美好祝愿,格局打开,升华。
集体带入感情读一遍课文
(课后思考与探究,学生自由发言,而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首词的情感变化与词人有关月的行为变化)
再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①有关“月”这个意象的思考
在词中: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其他诗词中,“月”这个意象都有哪些作用呢?
·思乡怀远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富有哲理意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抒发愁苦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表达广阔的情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
②政治生活让苏轼愁苦郁闷,为什么他没有选择辞官归隐?
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也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③理解性默写,加深感受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历典八州,丧母,丧妻,丧子,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面对人生的诸多不易,苏轼矛盾过,思考过,最终仍鼓起勇气,一往无前,并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语句,可见词人心胸之博大,情怀之旷达!
宋代学者胡仔言“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如果同学们对苏轼有很大的兴趣,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或许可以找到不一样的苏轼,体会他的心路历程。
课后作业:如果你是时空旅行者,你遇到了当时的苏轼,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板书)问月 登月 观月 悟月 赏月
苦闷 矛盾 惆怅 豁达 祝愿
教学评价
《水调歌头》是部编本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盛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有了情怀。在导入部分,用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有关太空和月亮的内容作为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分析诗词的手法,但独立分析古诗词的能力欠佳,在本篇课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月”这个意象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朗读,深刻感受词人苏轼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九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综合归纳的训练,在拓展延伸这个部分需要同学们对以前所学的有关“月”这个意象的诗词的思考与归纳,掌握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推荐《苏东坡传》,拓展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们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