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 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 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
C. 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
D. 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
B. 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
C. 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
D.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中国,人则完全能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
3. 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的一项是( )
A.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
B. 《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为了反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与拉山德逃进森林,二人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终成眷属。
C. 《雷雨》中周萍一次次拼命挣扎,却一次比一次掉进更深的泥潭,悔恨交集中他选择开枪自杀来结束生命。
D.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自己也愤然投江而死。
4. 在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看来,中国古典悲剧并不符合“悲剧”的定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原因。
5. 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 “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
C. 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 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 “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 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 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8.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民流离A帝忧B形于色C对朝D嗟叹E欲尽F罢G法度H之不善者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益厌之”与“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含义不同。
B. “能以辨博济其说”与“日观以西峰”(《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C.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与“思国之安者”(《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D. “其属文动笔如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 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 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 文本二中,郑侠上奏说,天下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皇帝虽然也感到怀疑,但还是将王安石贬到江宁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3)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
14. 《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 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C. “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D. 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
16. 苏辙此诗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了“赤壁之战”的古事,但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结合语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舟”作为古诗词常见意象,在《登岳阳楼》里的“ ____________”承载着无数游子的羁旅思乡愁苦,在《念奴娇·过洞庭》里“____________”是无数文人骚客天人合一的自由象征。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并相信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能够体现这一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两句强调赏罚应有准则,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乱加赏罚,《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态度。
(4)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韩愈《师说》中的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走的是人间正道。
仿佛一个象征,这次“一带一路”时间开启后,习近平主席会见的第一位客人,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十年前,正是在那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历史性成就。成绩( A ),经验值得总结。回望10年历程,我们认识到,各国人民是一个( B )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 甲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为了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世界的发展。10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只有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才能让大家一起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的阳光大道,是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大舞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历史反复证明,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共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行的阳光大道,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 乙 。
①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②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③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丝路精神,④不仅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更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⑤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正值风华正茂,⑥务当昂扬奋进,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 修改为:
序号: 修改为:
20. 请在文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
乙:
21. 下列各句中引号,和文中“前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B.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C.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等。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22. 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作文
生活中,人们往往乐意读读得懂的书,做做得来的事。也总有人的做法刚好相反。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4. 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
5. 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
6. C 7. A
8. 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②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9. 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10. ACE 11 B 12. C
13. (1)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但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
(2)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到后或许能谅解我。
(3)王安石第二次担任宰相,多次称病推辞官职。
14. ①为兴利除弊,不惧怕天下人对自己的怨恨非议;②回答皇帝问题,认为施政要从改变风俗,建立法度开始;③被贬后重新被任命为宰相,他日夜兼程赶往京师赴任。
15. D
16. ①苏辙旨在议论,苏辙从曹操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
②苏轼旨在抒情,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一方面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另一方面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
17.
(1)①. 老病有孤舟 ②. 着我扁舟一叶
(2)③. 赤也为之小 ④. 孰能为之大
(3)⑤.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⑥.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4) ⑦. 小学而大遗 ⑧. 吾未见其明也
18. A弥足珍贵 B休戚与共
19. 序号:③修改为:共建“一带一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
序号:④修改为:不仅唤起人们对过往时代的美好记忆,更激发出各国实现互联互通的极大热情
20. 甲:而是各方的合唱
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1. A 22. (1)排比。一连铺排四个“是……”句式连用,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增强语势,突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意义重大。
(2)比喻。把共建“一带一路”这一抽象的事件比喻为形象的“阳光大道”“机遇之路”“大舞台”,生动具体;形象地突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作用,赞扬了共建“一带一路”所取得的成就。
23. 例文:
跳出“舒适圈”,勇迎新挑战
人生在世,尤重适意,人人都乐意画出一个“舒适圈”,蜗居圈内,悠游自在,做事全凭惯性,生活应手得心,久而久之,故步自封,进展全无,疏于奋斗,再难突破边界,向上而生。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一代,切不可过分留恋“舒适圈”,应以锐不可当的勇气、积极发展的志气、冲破桎梏的豪气,有意识地迎接挑战,超越当下。
敢于跳出“舒适圈”,涉猎新领域,方能保持对生活的不灭热情。假如人人都原地踏步不肯前行,在圈内左顾右盼,满足于享受尽在掌握、一成不变的生存状态,个人的学业事业则不能有所进步,社会亦无法向前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宏伟愿景将无从实现。唯有正视自我,不懈探索,时时触碰认知边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以一颗勃勃跳动的好奇心、好胜心在“舒适圈”之外逡巡,将“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创造力、创新力辐射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在生活中体味乐趣、收获真知,从而源源不绝地汲取到生命的能量与激情。
敢于跳出“舒适圈”,迎接新挑战,方能拥有应对不测、处理危机的实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时有变故,险象常存,当意外突然降临,沉湎在“舒适圈”中的人难免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唯有平时敢于突破“圈”的框架与限制,敢于接触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不擅长的知识、环境、工作、技能的人,才能一往无前、满腔热血的斗志迎接挑战,才能突破重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勇敢地承担起命运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舒适圈”看似安全惬意,实则暗涌流动,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吞噬斗志、磨灭心性的巨大漩涡;“舒适圈”看似一己之“圈”,实则不动声色,将贪图安逸、独善其身的不良风气泛起涟漪。教培行业遭遇寒冬后,俞敏洪以“新东方”的知识内核进军电商直播斩获佳绩;李宁退役后自创体育用品品牌,经营有声有色;南丁格尔离开富裕家庭,最终成为护理事业第一人……榜样在前,时代青年怎能安于现状、满足当下,在“舒适圈”内避谈担当、不思进取?诚然,跳出“舒适圈”,或许不一定能收获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必定能锻铸出自信与追求,涵养出情怀与勇气,演奏出独属于自己的生命最强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跳出“舒适圈”不仅是一份不畏艰难、敢拼敢闯的豪迈勇烈,更是一种居安思危、心怀天下的高远格局。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当努力摆脱眼前看似美满却停滞不前的“舒适圈”,踔厉奋发,迎接挑战,朝向更美好的未来、更浩瀚的星河奔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考生需要思考两种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读读得懂的书,做做得来的事”,从正面理解,说明这样的人更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人应当明白自己能力的界限,这样才不至于妄自尊大、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事,不会走太多弯路;反向思考,这样的人不敢跳出舒适圈,不敢向未知发出挑战,那么他就不会有太大突破,也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而“做法刚好相反”的一类人,从正面理解,他们敢于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敢于创新,他们的成就有可能会很大;反面理解,他们也有可能好高骛远,不踏踏实实从眼前事做起,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写作时考生要辩证看待这两种人,分析各自的利弊,当然也可以抓其中一个角度深入分析。无论哪种写法,如果写议论文,要用大量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人物论据,也可以是引用名言等道理分析,可以采取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等,总之,论据要充实,论证要合理。如果写记叙文,则应注意把道理融入到叙事中去,塑造一个人物,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写他的做法,用最后的结果阐述你认知的道理。
立意:
1.自知,成功的前提。
2.挑战未知,突破自我。
3.自知、踏实是挑战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