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9
*
我的战友邱少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列火烧身纹丝不动
铮铮铁骨令人叹服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重点)(语文要素)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内心世界。(难点)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查找更多抗美援朝的故事。
(2)查找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4)结合自己平时被烫伤的反映,理解邱少云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回忆英雄
课前导入
董存瑞
黄继光
罗盛教
课前导入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战争中无数的的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事迹却被人铭记于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学习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邱少云的故事。
人物简介
邱少云(1926--1952),重庆少云镇人,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壮烈牺牲,年仅26岁。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第一课时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山坳、干涸”等词语。
2.知道“伪装”和“假装”的不同之处。
3.了解“不但······而且······”的句式。
教学目标:
多音字
《
辩一辩
词语搭配
四字词语
居高临下 痛痛快快 毕毕剥剥
纹丝不动 激动人心
AABB式拟声词:
哗哗啦啦 轰轰隆隆 噼噼啪啪
叮叮咚咚 乒乒乓乓 滴滴答答
句型在线
句型:不但······而且······
(递进句)
例句: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
解析: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前一分句写“我们”可以看见敌人的铁丝网和胸墙,后一分句进一步写“我们”还能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说明“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绝佳的潜伏点。
课前导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时间顺序
讲了一件什么事?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表明
了“我”内心的矛盾?突出表现了邱少云怎
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讲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语文要素)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内心世界。
课文详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
天亮以前,我们在391高地的山坳里,找了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潜伏起来。
品词:“比较”一词既说明了在这个山沟潜伏的可能性,又指出了在这里潜伏的危机性。
课文详解
课文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
用?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这种写法让读文如听故事,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课文详解
学习第二自然段
阅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这段话写了战役太过重要,“我们”不敢闭目养神的事情。
课文详解
学习第三自然段
阅读第1-3句话,“不但······而且
······甚至······”点明了什
么?
“不但······而且······甚至······”点明“我们”现在的位置离敌人十分近,对应前文“谁能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呢”。
课文详解
学习第三自然段
阅读第三自然段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这两句话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写出了当时隐藏的隐蔽地点距离敌人之近。为下文邱少云被烈火烧身却纹丝不动做铺垫。
课文详解
学习第四自然段
仔细阅读第四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了我军隐蔽的情况,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突出了邱少云“隐蔽地更好”。
课文详解
第四自然段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
潜伏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班长和几个战士的伪装是“面”,邱少云的全身伪装是“点”。
好处:说明邱少云比其他战士隐蔽得更好,突出他纪律性特别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课文详解
阅读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什么?
学习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运用铺垫的手法,写前方炮兵的轰击效果,为下文写敌人害怕地在附近进行防护做铺垫。
课文详解
学习第六自然段
第六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通过什
么能体会志愿军们的品质?
第六自然段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我”想天快点黑,好与敌人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中看出志愿军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课文详解
学习第七自然段
“没有胆量”“看家本领”说明了什么?
“没有胆量”“看家本领”说明敌人内心中的胆怯和贪生怕死。
课文详解
学习第八自然段
“竟”字表明了什么?
“竟”字表明敌人使用燃烧弹的方法太过阴险歹毒,让志愿军都没有料想到。
课文详解
学习第九自然段
阅读第九自然段的点部描写,写出了什么?
写“我”“热辣辣地疼”的感受,与后文中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遥相呼应。
课文详解
学习第十自然段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运用了侧面描写,从“我”的所见所闻中表明烈火已经将邱少云团团包住,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况多么危急。
课文详解
“一把烈火将他团团包围了”中的“包”字
能不能换成“盖”字呢?为什么?
不能换。因为“包”字有包裹起来使全方位无死角的意思,而“盖”字只是覆于上方,不能体现邱少云被烈火团团包围,全身没有不接触烈火的地方。同时“包”字更加体现了邱少云的勇敢无畏和严守纪律。
课文详解
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了什么?
运用了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活动,既害怕邱少云动导致计划失败,又害怕邱少云不动导致活活被烧死。“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说明“我”内心的痛苦之情。
课文详解
学习第十四-十六自然段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写黄昏时,“我们”发动攻击,“我”仿佛看到邱少云同志随“我们”一起打击敌人。
结构导图
9
我
的
战
友
邱
少
云
太阳爬上山头
必须一动不动
离敌人太近
枯草伪装
邱少云隐蔽的更好
天亮以前
山坳
比较隐蔽
潜伏
约莫11点钟
敌人 火力警戒 燃烧弹
火势迅猛 烧到邱少云
打滚 扯棉衣 可扑灭
计划落空
半个多钟头 纹丝不动
黄昏时
冲上阵地
永远忘不了
那一天
主题概括
1952年1月2日,元旦过后的第一天。清晨寒风凛冽,雪雾弥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战士们,如往常一样沿着石田里村旁的沸流河早操。7点左右大部队都已早操完毕,时任47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另外几个战友走在部队的最后面。队伍刚刚走过河滩,突然,罗盛教听到了叫喊声。
他一边走,一边脱掉身上的棉大衣,脱了就往那个河边跑去了。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来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膊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
落水的孩子得救了,而罗盛教牺牲了。
拓展阅读
1.照样子,写出能表现革命英雄气概的四字词语。
不屈不挠 ( ) ( )
( ) ( ) ( )
大义凛然
舍生取义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同仇敌忾
趁热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