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教师。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导入新课
师 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者介绍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写作背景
预习:诵读《师说》一遍,标注好字音
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dòu
fǒu
zhuàn
dān
pán
cháng
yú
yí
任务一
梳理文本,掌握基本的文言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全文。
阅读第一段,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课外书,找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助词,的
求学的人,古今异义
用来···的,古今异义
同“授”教授
名词,疑惑,疑难问题
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不能解决。
连词,表顺承
代词,知识、道理
名词,疑惑
连词,表转折
代词,那些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真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他懂得真理的也可能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相当于“于”,在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表顺承
跟从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代词,他的
岂,难道
比
语气助词表反问
无论
取独
判断句
研读
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
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原因(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的作用
阅读第二段第一部分,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课外书,找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动词,从师求学
取独
助词,的
取独
名作动,低于、不及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连词,表顺承
一般人,古今异义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耻
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状语后置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的原因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因此,所以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耻
动词,从师学习
形容词,糊涂
连词,表并列
同“逗”
连词,表顺承
却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他;对于他们自己,却以向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释那些疑难的老师。
名词,疑惑
代词,那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有看出他们是明智的。
有的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同“否”
放弃
宾语前置标志
连词,表转折
动词,从师
阅读第二段第二部分,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课外书,找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
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代词,这一类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动词,学习
类
连词,表修饰
在某方面有专门技艺的人
这
差不多
谄媚,奉承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于谄媚。
名词作状语,成群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的智慧竟然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副词,竟然
取独
并列、排列
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有专门技艺特长的人
研读
第二自然段
论述中心----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阅读第三段,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课外书,找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不过这样罢了。
意动用法,以···为师
代词,这
不一定,古今异义
状语后置句
学术技艺
动词,学习、研究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固定的
同一类的人
知识补充:
《论语》与本文引用句子的区别
《师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杏坛与杏林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研读
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
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孔子语录
阅读第四段,结合课下注释以及课外书,找出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不被时代风气拘束,向我求学。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解释经文的著作
普遍
被动句
动词,赞赏
动词,赠送
状语后置
古人从师之道
音节助词,不译
古代的“六艺”
六艺经传: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古代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研读
第四自然段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词语)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词语)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任务二 深入探究文本,梳理文章论证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对比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举例论证:圣人无常师
1、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从师
今之众人——耻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耻相师
其智乃
反不及
通过三组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任务三: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其”用法归纳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于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指示代词: 那,那些。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语气副词: 表反问、推测、商量,祁使、期望或命令。
其皆出于此乎
4、连词: 如果、假使。 其若是,孰能御之?
5、一种固定句式:“其…其… ” 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之”用法归纳
1、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2、作代词,代人或事物;指示代词,这。 作《师说》以贻之
3、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古之学者
(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4)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5)音节助词 不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