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3 18:32:12

文档简介

潮州市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
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
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
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
被“决定”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
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
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
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
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
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掌提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
觉、自主、理性的进择。任何二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迟发展的结果:因此,人
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甩。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
类早期很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
学的探索手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
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
要高2~3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涧。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
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
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
高二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引了周边其他群休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车运。
尽管良诺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城气温
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
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
境,使良诸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
不同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正确的选择可以实现
人类与河流的和谐共生,利益最大化: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人类得不偿失,还会伤害河流。但这种
选择大多是随机的、非理性的、不得已的,人类往往只能将生存的需求放在首位,或者先考虑本
群体的眼前利益。
⑦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但随着以农耕为主的
华夏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展,牧业区日渐缩小,以牧业为主的戎、狄、胡人不得不北迁。到西
汉末年,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战
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人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朔强盛的国力。但中游的开发加刷了黄土高
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泥沙淤积,引发河水泛滥决口和多次改道,东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
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或者变成牧
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在黄河本身。
⑧再次,制度的选择同样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最合造
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实际上,制度的选择也并非全为理性、自然、自主的
结果,特别是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产生之前,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固然适合分散的城邦制,但异族
入侵后并不会顾及地理条件而延续城邦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任何一个政权的焜,
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即地理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的条件,应该是基中的主要条件。但历
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弱者不得不部分放弃甚至完
全丧失。
⑨最后,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系统内的规律、规则,只适用于系统内部。一条河流与人类共
生的关系,只是建立在本身的空间之内,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应对外来因素、处理与相邻空间的
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出现不可知、不可控的、强大的外来因素,无论是人类还是河流,都
无法应对,更难以控制。外族入侵使欧洲退回黑暗、野蛮时代,在台伯河、莱茵河、多瑙河与它
们的流域上找不到原因,也不是罗马人所能阻挡抗拒的。
⑩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大致相同的河流必然孕有出不同的文
明。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高二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微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说法绝对;原文有“往往”“基本上”限定。C项,主次颠倒。陶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有利且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而良渚文明未能得到延续发展,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得良渚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D项,曲解文意。一方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已存在,开发只是加剧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东汉农田荒废是“受战乱影响”。)
2.D(“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错误,不应该将“是否适合地理环境”与“能否守住疆域”对立,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3.A(A项,所述内容与第②段中“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观点一致。B项,强调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第④段强调的是规律的作用。C项,强调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第⑧段强调的是制度的影响。D项,强调的是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影响,而第⑨段强调的是外部因素的影响。)
4.①任何,指示代词,不论什么。“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即所有的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一律如此,概莫能外,“任何”一词客观准确地表明了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往往,副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即人类与河流的互动经常在起作用,不是偶然的,但并不排除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一词客观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与河流互动作用的规律。
(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黄河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早在五六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早期先民借此创造了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华文明。②黄河为中华民族农耕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后来农业人口增加,农田扩展,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渐成定势。③与岛国希腊的分散城邦制不同,黄河的绵长连续为中原地区追求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政治制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C(张文安请长假也是为照顾身体的需要,并不是没把师长的训话当回事,“省下这笔钱来”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身体自信,还感觉与其花钱放在买药上,不如省下这一千元钱做他心目中觉得更合算的事,孝敬父母。选项因果不当。故选C。)
C(C项“表明父亲病体沉重”错误。文中只有一处写道父亲咳嗽,并不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另外,张文安买牛和父亲咳嗽也没有关系。买牛是父亲老早的愿望,而且几次努力都未成功,比较着修房和给自己娶媳妇,买牛更有意义,更能减轻父母的负担,能“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故选C。)
军人的特点:①听到军号就起床;②敢于奔赴战场,与战友共生死;③有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农民的特点:①不大善于自我表现;②花钱精打细算;③孝敬父母,省钱想给父母买一头牛。
(军人、农民的特点各2分,其中1点1分,答出2点得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梦将张文安的现实生活、对军营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联系在了一起,为下文写他计划买牛做铺垫;②梦表现了张文安想通过买牛给父母一个难以形容的惊喜,以表现张文安对父母的孝心;
③梦表明张文安离开军营时间还不长,一些军营中保持的习惯还不时闯入他的生活;④梦与现实结合,有实有虚,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境界。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G
11. D(用法相同)
12. C(文中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开始的是司马迁,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13. ⑴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或: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去),(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拯己于水火之中”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箪、壶”名词活用,各1分,句意1分。)
⑵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使兵力强大(军力强盛);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富,使……富裕,1分;“彊”通“强”,使……强大(强盛),1分;弱,形容词活用,削弱 / 使……弱,1分;句意1分。)
14.①孟子的观点是:古代圣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令。(1分)②周武王、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们的征伐。(2分)
15.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16.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2分)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1分)
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2分)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1分)
(意思符合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⑵祖母刘愍臣孤弱 躬亲抚养
⑶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第⑶题如有其它答案,符合要求均可得分。)
A. 绝大多数营养成分是保留在肉中的
吃饭的时候就会吃得少
(每句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 ①煲汤喝时不宜只喝汤不吃肉。②喝汤不宜太咸、太油、太高温。③饭前喝汤不一定有助于减肥。
(每点2分,其中,结论概括合理1分,否定句式1分。)
20. ①密不透(通)风 / 密不容针 ②难以磨灭 / 不可磨灭
(如有其它答案,符合语境均可得分。)
21. D(D指我们中的某一个,有一定范围,与例句相同;A指前文中的“红烛”;B指前文的“五彩缤纷的一分钟”; C泛指任何人。)
22. ①原句三个“使”,构成排比,句式整齐;(1分)三个短句均以“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为描写对象,语意连贯;(1分)②原句三个“使”突出了树声对孩子们的影响,强化了孩子们的心理感受。(1分)③删去后,三个短句有三个描写对象,削弱了句子原有的内在联系。(2分)
23. 审题指导:
作文第一段材料列举了不同的一句话所带来的意义,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第二段材料概括了“一句话”轻与重的力量。第三段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进行联想和思考。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劝我占领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占领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占领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占领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这样。占领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这样。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希望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齐国攻打燕国,要占领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燕国。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有凭借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还害怕别国的。《尚书》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百姓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百姓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杀了那里的暴君,抚慰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父兄,囚
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楚国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兴兵)。
材料二:太史公说:“我读《孟子》,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利益的确是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谈论关于利益的问题,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喜好利益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他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采用他的主张。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在那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使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向东来朝拜齐国。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善于攻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所以跟他到的那些国家的需求不相符。他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述孔子的思想学说,编写了《孟子》七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