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背影》
朱自清
教材分析:
《背影》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实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年代里的孩子一个人有六个大人疼着,他们习惯了被关爱,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况且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常常会有那种“我知道”的自以为是,因此,让独生年代的孩子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以截取法构建文章。
4.在诵读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庭、爱亲人的感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学习“截取法”,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父母之爱是真挚无私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父母的爱。这种情感,有时体现在只言片语之中,有时只是一个深情、一个动作,却会让我们终生难忘。而让朱自清无法忘怀的,却是父亲的背影。
【学生活动一】预习检查
1.作家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联合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还冒危险参加二人的追悼会,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战士。 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等 。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2.写作背景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现在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是1917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那时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3.把握词语
交卸(xiè) 奔丧(sāng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迂腐(yū) 颓唐(tuí) 琐屑(xiè) 晶莹(yíng) 狼藉( jí ) 簌簌(sù )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赋闲(fù)
差使(chāi) 妥帖(tuǒ tiē) 拭(shì) 似的 (shì)
举箸(zhù) 栅(zhà)栏 游逛(guàng) 惦记(diàn) 祸不单行 天无绝人之路 不能自已 情郁(yu)于中 触目伤怀
【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 把握结构
现在让我们认真的听课文录音,深刻感受父爱之情并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是表现“父爱”的,文章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目却是《背影》,看来,“背影”在文章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写了几处“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这个“背影”有何作用?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开篇设疑 难忘背影(1)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6)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6)背影——线索
别后怀念 再现背影(7)
【学生活动三】精读重点,品析人物
文章开头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6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就是对“背影”的细致入微的刻画,是全文的“核心”语段。父亲给孩子买点东西吃照理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作者叙写的文字也是朴实无华的,但我们读起来,却是感人至深的,为什么会这么感人呢?让我们来探讨。先请有感情的齐声朗读本段。
1.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父亲买橘过程的,这一背影写得如此详细有何作用?
①(穿戴:三个“布”字,呼应了前文家境的惨淡,
两个“黑”字,照应了家中的丧事、惨淡的家境。
走路的姿势:蹒跚——又老又胖,步履艰难
(动作:
从月台下去——“慢慢”、“探”——慢慢,小心翼翼。探:个子矮,月台高,只能试探着落地,很容易摔倒。
爬对面月台——
“爬”—— 爬:是手脚并用地向上挪,行动很艰难。与“跳”相比。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写出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 缩”—— 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
“倾”——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显出努力的样子 能否改成“显出吃力的样子” 为什么
(不能。因为“努力”不仅说明行动的艰难,而且表现出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更能体现父爱。)
“攀”、“缩”、“倾”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细致入微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散放(橘子)再(抱起):这是怕行动不便挤烂或掉下摔烂了橘子。细心,不怕麻烦。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为什么作出“轻松”的样子?
一是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就越满足、越踏实、越轻松
二是怕儿子感到难过,故意显出很轻松的样子,这也是父亲爱子之心的表现。
②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写得这么详细。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个片段,感受一下父亲对我的深情,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重点刻画的背影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艰难的背影——行动不便,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沉重的背影——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父亲对我的深情凝聚在买橘的过程中,十分感人,文中还有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情之处吗?
【学生活动四】研读细节品父爱
1.父亲对我的爱主要体现在什么事情上?(买橘),此外,还有很多生动的细节体现着父爱,请朗读4、5段,并从中找出并体会这些细节的作用。
①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不厌其烦,反复交待,这“烦”就是爱的表现。)
②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妥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明父亲心里不踏实,因为父亲的爱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矛盾心理的刻画,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爱。)
③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两个“忙”字,写出父亲的尽心勤恳。]
④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拣”,挑选,为了“我” 进出方便。而紫毛大衣和父亲的穿着、当时的家境构成对比,体现了父爱。)
⑤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牵挂、担心)
⑥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反复叮嘱,正是爱的表现)
我们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知了慈父之心,所以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当“车站买橘”的动人背影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不觉得突兀了。
8.作者一定不是第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父亲的背影对作者来说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是平时见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一定不会可能流下泪来,那这次为什么这么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此次的背影出现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平常的背景下: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当变卖、一贫如洗、父子分离、前途未卜……父亲的内心一定是悲痛的,是充满忧愁的,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不再年轻的父亲不仅仍要支撑着这个家庭,还一如既往的爱护着儿子。这时父亲所做的一切不知比平时要可贵多少倍,所以让儿子顿悟了父爱之情、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可见,作者的情感也是感人的。)
9.表达效果比较:
(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两种说法在表达效果上说哪个更好一些?
(原句暗写作者一直目送着父亲离去,更体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混”字好在哪里?
(“混”字写出了父亲离开的背影在人流中由近而远,由显而隐的过程。)
10.文中作者共流了几次眼泪,找出来,分析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次“眼泪”: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徐州见父——悲凉之泪,为家境惨淡而伤心落泪。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为顿悟父爱而感动流泪。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子分别——惜别之泪,因不舍父亲离去而落泪。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追问:作者这里的泪水,原因是复杂的,请朗读末段,深入品味:让作者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讨论如:对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的忧伤,对父亲命运多舛的悲叹,对父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孙身上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的哀怜等。
北京思父——感念之泪,包含着思念、感激、伤心、怜惜等复杂的感情。)
课文正是通过“我”的眼泪与父亲的背影的相互映衬,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四】精读背景品父爱
1.朗读1-3小节。
2.“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句起什么作用?
点题,提示全文内容核心。
使读者产生悬念,引出下文。
“最”字,表明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里留下的烙印之深。
3.“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祸不单行”具体指什么事?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满院狼藉的东西” ?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 父亲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一片狼藉。表现家庭遭到变故后的凄凉景象。)
5.“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真的认为此事“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不是。面临失业和丧母,父亲的心里应该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儿子更加难过。 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的时候,却强抑自己巨大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多么深切。)
6.“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是什么意思?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里?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①变卖典质,还了亏空;②借钱办丧事。③父亲丧母并失业)
此前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肥缺,可是父亲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回家变卖典质还“亏空”,还要借钱办丧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为官的清廉。
7.归纳:这几段起什么作用?
(交代“背影”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渲染伤感的气氛,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提示: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
3.面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时的“我”的态度是什么?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4.这两个“聪明”,各针对什么事,表现了当时的“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的事,我嫌父亲讨价还价不爽气。
②针对父亲嘱咐茶房的事,我笑他“迂”,认为自己能照料自己,根本不用父亲多此一举。
5. 这两个“聪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现在的“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聪明”是反语,实乃“糊涂”的意思,表明“我”为不理解父爱而后悔自责。
6.作者当时自以为“聪明”的原因是什么?写我的“聪明”有什么作用?
(年轻无知、自以为是、不理解父爱,反衬出父亲爱子之“执着”。)
【学生活动五】研究语言品父爱
生活中,很多父亲是沉着稳重、少言寡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样,文中,作者抓住了父亲不多的几句话,却句句动人,请找出父亲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把悲痛压在心底,反过来劝解安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可见其体贴。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贴。这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怕儿子口渴、怕儿子走丢、怕行李有失,真是体贴入微。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记儿子的安全,叮咛写信报平安,还没分别,已经牵挂。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
不要儿子送,怕行李有失,处处为儿子着想。
小结:这几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深含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爱子之情,深切动人。这是人间最珍贵的感情、最动人的音乐、最宝贵的财富,在生活中,也希望同学们仔细品味家人、好友、老师的话,在感情上才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启发: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学生活动五】阅读最后一段
1.朗读注音释义
2.“颓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精神不振作;这里是衰颓败落。
3.哪一句话表现父亲老境的“颓唐”?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4.“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引用父亲的信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口吻叙述?
表现父亲老境之“颓唐”。
比自己叙述更真切可信。
父亲的信有文言色彩,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这也让人感到真切可信。
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 ( http: / / www.21cnjy.com )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
【学生活动六】研究写法
《背影》之所以能成为广为传颂的佳作,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还缘于它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何为“截取法:?
(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瞬间,进而加以表现的选材方法,称为截取法。)
2. 一直以来,写人的文章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直接描写人物外貌为主的,作者却一反惯例,不随人后,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朱自清为什么截取“背影”来写呢?
(“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凝聚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背影”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是父亲爱子深情的证明,也是父子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后印象。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个“背影”上,以此入手,最能以小见大的表现父亲的形象,表现角度独特新颖。)
3.如果表现父爱,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其他角度如:湿透的后背、粗糙的大手、严厉的眼神等。)
【学生活动六】拓展延伸 感受深情
黄磊有一首歌名字就叫《背影》,让我们一起欣赏,并想象作者和父亲分别的情景,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1.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请以父亲的口吻说说他的心理活动?
2. 有人曾说:“10岁时,我们仰慕父亲;20岁时,我们鄙弃父亲;40岁时,我们敬重父亲。”其实,父亲仍是那个父亲,但不同年龄的我们却会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岁的你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请列举一例,说说自己与父亲的情感。
3. 亲爱的同学,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走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 。这些日子里,是父母陪伴你左右,带给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孜孜不倦的教导。他们无怨无悔的为你们付出,却把岁月的沧桑留给了自己。请结合以上材料,并根据下面假设的各种情景,向父母恰当的表达自己的真情.
(1)当父母给你学习上施加过重的压力时,你会这样说:
(2)当你在困难中及时得到父母的理解,关爱和帮助时,你动情的说:
(3)当父亲或母亲为你过度操劳病倒后,你安慰道:
(4)当父母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遇到不如意时,你劝道:
总结课文:(放背景音乐《懂你》)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而一个不懂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同样,一个不会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所以,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6.看到此情此景,作者感动吗?何处可见?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对背影的间接描写。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为什么?
(怕父亲担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分层作业: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板书设计:
背影——父爱
一、(1)开篇设疑——点出背影(虚写) 奠定深切怀念的感情基调并点题
二(2-6)回忆往事 交代背景,为背影
家境:祸不单行 ——渲染背影 的出场作铺垫。
别前:悉心照顾——引出背影
望父买桔——刻画背影(实写) 表现父爱情深。
父子分别——惜别背影(实写) 表现依依不舍之情。
三(7)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虚写) 抒发强烈的思念之情
呼应开头。
教学反思: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同志称颂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关于“买橘子”与“紫毛大衣”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拣”,挑选,为了“我” 进出方便。而紫毛大衣和父亲的穿着、当时的家境构成对比,体现了父爱。)
⑤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牵挂、担心)
⑥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反复叮嘱,正是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