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第6课 枣核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第6课 枣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7 10: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课《枣核》
(萧乾)
教材分析:
文章讲述了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心系故土之情。
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
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难点: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自学:
1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划出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 阅读完文章后,思考课文后的探究练习。
3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每个远离故土的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他,失意时想他,逢年过节,触景触情时也想他。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就要随着萧乾老先生的笔触走近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老人,走近他“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愁绪。
二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三【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蹊跷 qī qiāo 嫣红 yān 倘若 tǎng 山坳 ào
镶嵌qiàn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安顿
泛舟 感慨良深 精致匀称
四【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
索 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 枣核——民族之情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意味着什么?
答案见PPT6
五【学生活动三】激辩创新(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答案: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
答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追忆起当 年”(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答案: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六【学生活动四】质疑探究(咬文嚼字)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她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上的分量,显得珍惜。
2、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朋友解释原因时,为什么“有点不好意思”?)
答案:说明他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3、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有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朋友心上缺点什么?如何理解“没出息” )
答案:缺的是故乡的温暖。
“没出息”既是一种自嘲,又含着某种喜悦。
4、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答案:1、从内容上看,枣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七【学生活动五】总结反思
炎黄子孙历来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俗话说: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是一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写作特点 1、叙事朴实,语言自然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用词精当,形象生动
4、线索清楚,以小见大
八【学生活动六】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答案见PPT17、18
九 作业布置
1 、自默文中重点词语
2 、完成语文导学练,按照分层要求。
教学反思:
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1.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创设情境
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
( )枣核 (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3.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 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 枣核——民族之情
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
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
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
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
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
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
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
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
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
细读课文作答。
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