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故乡》
(鲁迅)
教材分析:
《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叙述了“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故乡”,着力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变化,描述了旧时代广大农民的生活际遇和精神病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表达了“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和执着信念。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其重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点在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还要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3.揣摩、品味课文的环境描写和抒情性强的语言,学会应用于写作。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及议论句的作用;
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文章蕴含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自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根据阅读,说说本文的体裁及其三要素各是什么。
3.填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情节安排可分为哪三部分?文章着重塑造了哪两个形象?
4.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词语障碍。
5.问题导读:
(1)文章为何以“故乡”为题目?
(2)第二段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故乡景物的总特征?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段写的的是现实中看到的故乡,第四段写了记忆中的故乡,“两个故乡”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4)少年闰土的形象寄予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5)你能用简短的文字评述作者笔下的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吗?
(6)闰土小时候称“我”为“迅哥儿”,而重逢时却称“我”为“老爷”,其原因是什么? “我”见了闰土有许多的话要说,但为什么“吐不出口去”?
(7)“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是鲁迅本人吗?想想文中的 “我”一个什么样的人?
(8)故乡本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为什么离别时“我”并不感到怎么留恋?
(9)“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害怕起来”?
(10)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1)文章到底写了几个故乡?分别是什么?你能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了解背景
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亮的晚上响起。”在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家园。大家读完鲁迅的小说《故乡》,感觉和我们以前读过的那些思乡怀人的作品是否一样?现在我们来走进鲁迅笔下的故乡。
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二、【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秕谷( bǐ ) 鹁鸪( bò gū ) 颧骨(quán )
折本( shé ) 潺潺( chán ) 阴晦( huì )
伶仃( líng dīng ) 恣睢(zì suī ) 猹(chá )
獾( huān ) 弶( jiàng ) 脚踝( huái )
髀( bi ) 愕然(è ) 嗤笑(chī )
瑟缩( sè ) 黛( dài ) 惘然( wǎng )
祭祀( jì sì ) 寒噤(jìn ) 廿( nian )
(二)复习小说的知识点
(三)作者简介
(1881 ~ 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樟寿),
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 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孔乙己》
三、【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3.梳理情节结构。
四、【学生活动三】思维体操
阅读1~5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过渡: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呢?
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
1.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
(人的变化)
2.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
五、分层作业:
1.说说使我悲哀的因素有哪些?
2.列表找出文章对杨二嫂、闰土的描写的变化之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对比,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鲁迅笔下的故乡,感受到的不是欢快明朗,笼罩在你我心中的是一种阴郁和悲哀。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故乡,探究其发生了哪些变化?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哪些人?
2.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走进闰土
分析人物形象
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
文章写闰土着重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作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到书中把它画出来,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
2.填表
外貌对比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动作、语态对比分析: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闰土欢喜的是见到了儿时的伙伴“迅哥儿”、想到自己的现状而凄凉、自己的自卑而恭敬。说起话来断断续续;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分析:
少年闰土和我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将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变成了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3.闰土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走进杨二嫂
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跳读39—52段,找出文中杨二嫂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2.填表
明确:年轻漂亮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圆规
3.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本文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感悟探求人生的的强烈愿望;
2.揣摩、品味文章的精彩语段,学会应用于写作。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一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农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新生活的渴望。
(小结)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二、【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挖掘主旨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2. “故乡”是谁的?
3.“故乡”在哪里?
4.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5.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三、【学生活动二】研读文本,赏鉴精华
自由朗读86—88节。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 86段“我”希望什么,不愿意什么?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句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5.对于能否实现这样的希望,“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的?
6.(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结尾的作用?
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四、【学生活动三】探究形象
“我”是小说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 “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五、【学生活动四】总结归纳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
回忆中的故乡,充满神奇色彩的美,让“我”感到无比欢愉;
现实中的故乡,充满冷漠,人情隔膜,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对未来的故乡,“我”充满希望,同时又觉得很渺茫,但充满着信念。
六、分层作业:
1. 通过本小说的学习,你掌握了阅读小说的那些技巧?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和困惑?请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且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2.背诵86-88段。
3.本文对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传神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认真揣摩相关语段,然后写一段刻画人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故 乡
过去 现在 未来
故乡: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和谐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平等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圆规 幸福
教学反思:
《故乡》生动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描写了故乡的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不同生活的状态,从而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兴趣不是很高,原因呢是作者写作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差甚远,所以在进入课文分析与研究之前对《故乡》的写作背景要详细地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理解写作目的,了解文章的深层次的内容。
关于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在萧乾眼中,故乡就是一枚枣核;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席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