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 ( http: / / www.21cnjy.com )慧”的辨证关系。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
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
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
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
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2.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
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妨说学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是智慧;精明的头脑、机制的反应是智慧;敏捷的行动、幽默的语言也是智慧。智慧无处不在,又处处隐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事物,智慧的表现形式亦不尽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罗家伦的文章《学问与智慧》,相信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树立一种全新的理念。
3.成语解释:
1、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2、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3、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4、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5、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6、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
【学生活动三】朗读课文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明每段的中心句。
1.找中心句方法:
①位置:段落的开头、结尾、中间。
②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区别中心句和支撑句,从而抓住中心句。
③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如:第一、首先、总之、所以、由此看来、可见……从而找出中心句。
④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某些分散的关键词或隐性含义组合出中心句 。
2.课文每段的中心句:
1: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2: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3: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4:著书、读书也要有智慧。
5: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6: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 划分段落,理清思路
一(1-2) 解说“学问”和“智慧”概念的不同
二(3-6)论述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第一层(3-4)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二层(5-6)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4、解题,进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标题“学问和智慧”是一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在文中,作者对“学问”和“智慧”作出准确的解释,并阐述了“学问”和“智慧”两者的关系。最后,揭示中心论点,强调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可以说是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学生活动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1-2)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运用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喻证法)
学问: 原料 铁 工具
智慧: 熔炉 电火 透视、反想、远瞻
这些比喻贴切形象,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自读第1段思考。(即课后练习一)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或者:学问指的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3.理解“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中三个词语的含义
“透视”在这里的意思是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反想”是指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与品位。
“远瞻”则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的预见。
4.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有智慧没有学问又是怎么样?第2小节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
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举例论证(有学问的笨伯、两脚书橱……)
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举例论证(有一种人)
引用论证(“官知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3节: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对比论证(从事研究而得不到结果/探骊得珠、映射的范围极大)
——举例论证(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引用论证(赫胥黎、爱因斯坦)
4节:世间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读书也要有智慧
——对比论证(有智慧的书,“灿烂的书”/无智慧的书,“晦塞的书”)
——对比论证(读书得间、鞭辟入里、豁然贯通/讽诵高头讲章,有何用处)
5节: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对比、比喻论证(无学问的智慧,肥皂泡/有智慧的学问,探照灯、泉水……)
6节: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
——比喻论证(学问:建筑材料;智慧:建筑师的匠心)
【学生活动二】研读讨论
添加1、2
1.有知识的人一定有智慧。这一说法对吗?
(通过研读课文第2节可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作者以“有学问的笨伯、两脚书橱、冬烘先生”作比,证明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2.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这句话对吗?
(通过研读课文第2节可知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作者以《庄子 养生主》庖丁解牛为例,证明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学问。)
3.课文3、4节先论述“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5节再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即先重点讲学问,再重点讲智慧,两者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帮助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学问能力。作者强调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两者在逻辑上有轻重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4.第四节谈论书,是否偏题? 能不能去掉?
(书籍是学问的载体,既然“学问是离不开智慧的”,那么著书、读书也不能不讲智慧。这也正对上文论述的补充。)
5.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差别?
(能否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6.著书的智慧指什么?读书的智慧指什么?
(著书的智慧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要有学问,而且要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
读书的智慧是:善于选择有智慧的书,要能融会贯通,读书得间,)
7.解释“读书得间”。
(意思是读书时既要获得新知识,还要有所新发现。)
8.“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般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何意?
(只有智慧的书语言优美、思想深刻。)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矛盾吗?
(不矛盾。前句从正面讲只要多读、熟读,自会有所领悟,下笔千言,如有神助。后句从反面讲,如果不能读书得间的话,读再多得书也没用。)
【学生活动二】品味语言
1.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找到自己欣赏的语句作评点,教师点拨总结。
(比如文中多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接受。)——齐读第五段品味
2.课后练习三:
这里五句话论述学问对智慧的重要性。第一、二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句从反面说,说无学问的智慧是肤浅而不能长久的;第一句直说,第二句用比喻。三四五句从正面说,说以学问为基础的智慧有根底而牢靠;三四句用比喻,第五局做出结论。
【学生活动三】小辩论:辩题—开卷是否有益
正方:开卷一定有益
反方:开卷未必有益
示例:古人说:“开卷有益”,对这种说法我不敢完全苟同。
要知道,书,有好有坏。好书给人智慧,给人良好的熏陶,坏书则不然。这如同交友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英国作家菲尔丁告诫人们:“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杀害的。”一点不错,读坏书就会受到坏影响,甚至因此锒铛入狱的也屡见不鲜。这能说开卷都是有益的吗?
即使一个人读的都是好书,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当加以选择。书籍多如浩瀚的大海,而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怎么读得尽所有的书籍呢?所以苏东坡说:”“人之精力岂能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耳。”如果一味贪多求大,要么是浮光掠影,消化不良,要么是精疲力尽,精神恍惚,这不是反把人读傻了吗?
【学生活动四】拓展延伸,能力训练。
1.辨析下列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怎么区分的?
①谈骨气(吴晗)②求知如采金(约翰。罗斯金)③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④才能来自勤奋学习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⑥事事关心⑦说谦虚(吴晗)⑧爱莲说(周敦颐)
(论点:2、4、5、6 论题:1、3、5、7。如果题目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就是论点;如果只是提出了议论的话题或范围,就是论题。)
2.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赞成。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取决于所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容易培养。因此我们只有重视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的培养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3.作为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智慧?
(如:在学习中不能只是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的接受,而应该积极思考、勇于实践、主动参与、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有所新发现,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新的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学生活动五】写作特色
1.针对性强。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有价值,如本文所涉及的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确是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一起重视的,积弊已久,为害不浅。
2.辨证分析,说理透辟。
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
3.形象地说理,语言充满智慧。
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
【学生活动六】归纳全文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作业布置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 智慧
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 (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 (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
通达事理人情
板书二(联系)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更需要智慧 ——需要以智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教学反思:
本文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一向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般学习者说不清或是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积弊已久。因此在学习这篇议论文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问,了解“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懂得不仅要重视学问,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
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即按照逻辑顺序排列。
词语“肥皂泡”“探照灯”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肥皂泡:形容没有学问的智慧肤浅,瞬起瞬灭,一触即破。探照灯:形容从学问中产生的智慧有深度,有广度。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